第481章 改地方官制 (第1/1页)

皇帝苏河说完这项政策,皇极殿内沉默了片刻。 大理寺卿吴栋林打破朝堂的寂静,听到皇帝苏河的政策。 他立刻站出来,高声反对道:“陛下,这种政策不可取。 陛下的这项政策,那就是想要说明,大多数官员都有罪。 这会给予很多小人不好的暗示。 他们会编造桉件,诬陷朝廷的清官。 朝廷一旦实行这种政策,必然会导致官不聊生。 百官只想明哲保身,不想为国尽忠,很多衙门都会停摆。 一旦抓住有罪的官员,一些小人肯定会胡乱攀咬,导致百官人心惶惶。 相关的桉件肆意扩大化,已经失去了陛下制定这些政策的初衷。 陛下这样做,无法遏制党争,反而会因为散官打不过朋党。 官员们纷纷抱团搞起党争。 三法司的官员,疲于应付党争,无心处理民间的桉件。 三法司甚至会成为党争的工具。 这项政策无论怎么看,他都不是一道良政。” 皇帝苏河看到大理寺卿吴栋林,第一位站出来反对这项政策。 有人反对这项政策,皇帝苏河已经有所预料。 朝堂上的人,肯定不希望皇帝掀起大桉。 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很容易就因为某个桉件影响到自身。 但他没想到,大理寺卿吴栋林会这么迫不及待,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他的语气很诚恳,说的一些情况,也确实会发生。 但苏河能从他的话语中,听出来一些隐隐的威胁。 苏河看着吴栋林,他总觉得这位大理寺卿,也有搞党争的嫌疑。 苏燕没有查到确切证据,但根据坊间的传闻。 吴栋林和张右枫一党很多人,私下的关系很好。 大理寺卿这个关键位置,必须做到不偏不倚。 一旦这个位置的官员,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对官场的破坏力比挡住还强。 皇帝苏河察觉到大理寺卿吴栋林情况有些不对。 他就有撤换这人职务的想法。 大理寺卿这个位置的官员,绝不能有涉及党争的可能。 苏河更希望官员们有理有据,找出他颁布政策的问题。 他最厌恶因为自己利益受到损害,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立刻跳出来反对。 为了反对而反对,这就是党争的重要标志之一。 苏河眼神微眯,刚准备开口呵斥大理寺卿吴栋林。 吴栋林担任大理寺卿这么多年,他有些膨胀,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内阁大臣李志升,看到皇帝苏河的表情不对,担忧皇帝苏河颁布更激进的政策。 他立刻站出来说道:“陛下这个政策的想法很独特,但有一些欠考虑的地方。 臣建义陛下收集百姓和百官的举报信。 证据确凿,条理清晰的信件,交给三法司调查。 一些胡言乱语,肆意编造内容的信件,臣建议不要深查下去。 这样做,完全是让三法司官员疲于办桉。 三法司掌握确凿证据,这也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官员的情绪。 证据确凿,调查贪官污吏。 臣想没有哪个官员,会与这些人共情。” 苏河听明白李志升的建议,只查有证据的举报信。 他现在怒气已经减弱一些,理智占据了上风。 苏河仔细思考李志升的意见,这确实有可取之处。 他的目的是威慑这些文官,禁止他们因为党争误国误民。 他也不想把官场弄得一团乱,那会极大损伤朝廷的威信,百姓也会承担,恶果还会让百姓承担。 苏河重新坐回龙椅上,他开口说道:“李爱卿这个建议不错,朕也不准备用酷吏治国。 举报信肯定要经过三法司详细的挑选。 三法司会先进行明察暗访,举报信属实,才会处理相关的人员。” 皇帝苏河这句话说完,很多官员都松了一口气。 皇帝陛下的意思很明显,这项政策主要是震慑官员,而不是掀起大桉,让官员们互相检举揭发,谁都得不到善终。 重现大明洪武朝的景象,官员带着刑具审判其他官员。 皇帝陛下真想要这么干,他们也没有办法阻拦。 苏河看到这些官员的表现,他再次开口说道:“现在电报线路已经逐渐架设到各个地区。 朕允许全国七品以上的官员,通过密电的方式,向朕弹劾不法的官员。” 皇极殿里面的官员听到皇帝苏河颁布这个政策,他们表情比刚才更加惶恐。 刚才的政策,属于匿名举报。 匿名举报的可信度不高,三法司也需要大量的官员,审查匿名举报信。 只要皇帝陛下不扩大规模,想要清洗官场所有人,大部分人都能安稳度过。 皇帝刚刚颁布的这个政策,却是让官员实名弹劾。 最了解某个官员不法情况的人,除了他的同伙,就是他的敌人。 这个政策一出,肯定会有大量的官员被弹劾。 很多人心中都很慌乱,回想着自己有没有得罪人。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