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诸子思想 糖药 (第1/1页)

苏河看着面前的地图,他终于下定决心,优先进军两广方向。 他之前一直很犹豫。 从哪个方向,继续向大明发起进攻。 现在河南和湖广,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正在和明军开战。 秦军进入这两个战场,他们必定会调转枪口,与大明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军。 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这是由他们各自的利益所决定。 起义军和明军的合流,对苏河统一大业有些影响,但影响不大。 苏河担忧一旦逼急了大明,他们绝对会做出,大明与建奴合流,共同抵抗秦军。 大明朝廷,看着是由崇祯皇帝掌控。 其实他是掌握在文人集团手中。 士绅才是大明朝廷真正的主人。 大明崇祯皇帝看似掌握明朝的最高权力。 没有文官集团的允许,他办不成任何一件事情。 文官集团想要办成一件事,崇祯皇帝也必须妥协。 更何况崇祯皇帝没有担当,做事优柔寡断。 他根本没有能力,对抗大明的文官集团。 崇祯皇帝还没有他哥天启皇帝有能力。 天启皇帝重用太监,还能与文官集团相抗衡,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南明时期,南明小朝廷还与建奴联合,要先剿灭匪患。 这种极为短视,只看中眼前利益,就是文官集团常见的做法。 哪怕大明有一些高瞻远瞩的贤才,有出类拔萃的忠臣良将。 他们都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苏河相信,他真把大明文官集团逼急了。 这些人绝对能做出,引建奴入关的做法。 大明现在也掌握基础的火器,建奴的军事水平和组织能力,远超明军。 一旦让建奴掌握完善的火器制造。 哪怕用老旧的青铜炮和燧发枪,也能给秦军带来极大的伤害。 这还是小问题,把火器扩散到整个草原,让草原势力掌握火器制造。 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苏河准备通过草原,先把建奴解决掉。 最次也要隔断建奴和大明的联系。 想要达成这个战略,就不能过分刺激大明。 山西、河南这两种不能作为主攻目标。 北直隶有山西和河南作为屏障,大明朝廷就会感觉到安全。 苏河之前考虑两个作战方向,进军湖广或是南下两广。 进军湖广,拿下湖广之后,可以顺着水路直接下江南。 这样就拿下了半壁江山,掌握着战略主动权。 选择这个战略,需要耗费很长时间。 暗卫和军情局,都已经发现。 各省的士绅集团,都在掌握各省的军队。 其中以江南地区的东林党,动作最为积极。 大明各地明面上没有形成团练武装。 实际上,有些地方的明军,已经完成换血。 例如南直隶的明军,已经变成乡党部队。 苏河对士绅举起屠刀,他们已经吸取教训,知道要掌控军队自保。 这种士绅控制,类似于团练武装的明军。 他们对秦军的抵抗,肯定会远超其他军队。 苏河想要拿下江南等地区,还需要熬战许久。 另一个选择,就是拿下两广地区。 再从西向东,从南向北慢慢蚕食整个大明。 选择这个方法,开始会更加简单一些。 但随着大明慢慢发展火器,各地士绅掌控明军。 之后再进攻大明东南地区,会变得更加困难一些。 这两个战略,没有高低之分。 苏河之前就陷入两难的选择。 现在工业过剩,直接帮助苏河选择战略方向。 执行两广战略,先掌握出海口,解决工业过剩问题。 只要工业发展起来,大明这些不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士绅,那都是土鸡瓦狗。 苏河确定好战略目标,他把战略目标书写出来。 他让秘书把他的旨意,送到参谋部。 参谋部根据苏河的战略目标,规划好作战方案。 苏河看到秘书走后,他翻开炎黄日报。 他每天也看报纸,炎黄日报上记载着秦王府治下的重大情况。 这是他了解治下百姓生活的途径之一。 今天炎黄日报的头版头条,是商人杨滕飞,通过毛纺织业,赚了数百万两银币身家。 这是苏河有意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可以给人充足的信心。 其他人看到有商人,通过草原赚到这么多银币,肯定会有人动心,去草原上碰碰运气。 现在秦王府,不断向草原地区移民。 以包头、鄂尔多斯这两个城市为主。 吸纳大量的移民,主要从事矿产和毛纺织业。 部分移民也开始,在草原上圈养牛羊等畜生。 汉人有科学院提供的技术,养殖技术不会比蒙古人差。 养殖技术需要持续不断投入,科学院只靠养殖技术赚不到钱。 但它却是牧民生存,必不可少的技术。 这种投入大产出少的产业,只能依靠官府投入。 等到科学院养殖技术,超越了蒙古族的经验。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