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降粮价 (第1/1页)

苏河返回秦王府,他叫来王仲策,商议降低粮价的政策。 现在粮食储量丰富,又有冬小麦,可以确定下一年粮食储量更丰富。 苏河,想要降低粮价,他与王仲策商量怎么办,影响才最低。 各地秋收基本完成,又是一年农民交税交款的时候,储粮局公布统一收购粮食价格的日期。 想要降粮价,必须降低粮食收购价格,要不然秦王府承受不住。 王仲策看着各地汇报上来的粮食储量数据。 汉中郡和宝鸡府,汇报秋收的实际数据。 这都是由乡公所官吏进行统计。 没有深入到乡村一线的官员系统,根本没有办法拿到这么深入的数据。 四川的数据,只是预估的数据。 现在汉中到四川的水泥路还没有修通。 常规的山路,马匹奔跑的速度也很慢。 邮局采用换马换人的加急运输方式。 四川蓉城传递公文到汉中这里,需要经过近二十天的时间。 王仲策看完粮食储量数据,这些都是真实的储量数据。 各地新建立的都察院,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调查各地粮仓。 严厉处罚一百多名硕鼠,能保证粮食储量数据,准确度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 王仲策看完数据,斟酌着说道:“秦王殿下,四川真是天府之国。 只凭四川一个省的产粮,就能养活四川和陕西的人口,粮食还有富余。 再加上冬小麦和四川持续不断的水渠修建计划,明年粮食产量还会更高。 我们是不是要开放粮食酿酒。 现在每个月进口湖广的酒类,就消耗大量银币。 酒类的税很高,价格非常昂贵,依然挡不住百姓喝酒的热情。” 苏河看着现在的粮食储备数据,略微放开酿酒,不会对粮食储备造成太大影响。 粮食不是耐储存的货物,基本三到五年时间,粮食就会发霉变质。 “仲策,内阁出台政策,准许粮食酿酒。 但要限制谷类酿酒,每家酒厂都有配额,禁止私人酿酒。 他们技术不足,耗费更多的谷物,还容易酿出毒酒。 完全开放红薯酒等酒类的酿造。” 苏河看到秦王府治下这么多粮食储备。 大明再次封锁他们,只要不打败秦军,进入到四川毁坏稻田。 秦王府治下今后,不会再为粮食发愁。 王仲策看着丰收的数据,他计算着收粮的银币。 他眉头紧促,思考怎么解决银币短缺的问题。 “秦王殿下,我觉得我们应该降低粮食的收购价。 除了农民交税和交款,这四成的粮食交给官。 他们剩下的六成粮食,一般留一二成,用于自用和养殖。 其他粮食,只能卖给储粮局。 我们付出真金白银,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 开始我们计算,农民手中的银币能流通出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被狠狠打脸了。 农民这些年过得太苦了,手中有一些钱,他们也不存银行,选择自己挖坑埋起来。 这些银币他们都放在手中,准备应对今后未知的风险。 导致银行铸造的银币,有很大一部分,都沉淀在农民手中,没有有效的流通。” 苏河也了解这个事情,银行行长冯春晓多次向他反映这个问题。 要不是纺织品大量贸易,从湖广等地区赚来大量的银子。 又发现了几座银矿,大量开采银矿炼成银币。 银行对社会的银币供应,才勉强能跟得上商品的增值速度。 苏河听到王仲策又提起这件事,必须要想办法解决。 要不然大明的银子被士绅埋在地下,他们的银子被农民埋在地下。 钱无法流通,就起不到它的意义,那就变成一个收藏品。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第一个是调低粮食的收购价。 第二个是动员农民,让他们手中的钱财,积极的花费出去。 他们获得利益的同时,让钱流动起来。 苏河思考着后世的办法,对比现在的情况。 他思考的同时,还与王仲策讨论粮价问题。 “粮食收购价肯定要降,那时只有汉中府产粮。 宝鸡那里大旱,没有多少粮食产出。 四川又没打下来。 我们为了稳定汉中的农民,照比士绅收购粮食的价格,大幅提高粮食的收购价。 粮食收购价降的同时,粮食销售价格也应该降低,现在粮食卖的太贵,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苏河谈到粮食收购价,他又想起秘书处关于城里市民的调查报告。 城中本来就有市民,加上随着工业化发展,多出来的工人。 他们都不自己种植粮食,哪怕是分到土地,也无法适应种地的劳累,农业产出又不高。 他们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给农场种植。 所有的收益和税费都归农场处理。 他们可以随时解除契约,在城中活不下去,乡间还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