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科举的新变化(一) (第1/1页)

皇帝苏河坐汽车,前往乾清宫途中。 他听着玄武卫指挥使苏长胜汇报那七位新翰林授课的情况。 “学识还不差,这些人也不敢派个蠢货湖弄朕。 七位翰林都已经调查清楚了吗?” 这些翰林作为皇子们的老师,他们的背景必须要进行详细调查。 确保这些人,不是敌国的奸细。 现在大华帝国威压四方,奸细的可能不大,但这项制度必须完善,以防万一。 玄武卫还会调查,这些人的思想倾向。 例如负面思想是否过多,负面思想过多,不利于皇子们的引导。 皇子们正是三观成型期,父母和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皇帝苏河可不想把皇子培养成,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那样。 爱慕突厥文化,身穿夷狄衣服,学习夷狄礼仪,还好男风。 皇帝苏河真有这样的皇子,一定会给他贬为庶人,流放到海外。 苏长胜恭敬的说道:“陛下,臣已经调查清楚,大部分翰林都是官吏出身,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又不是思想古板之人。 马明远与卡戚风这两人没有进入官场,但也是举人出身。 他们的三观都没有问题,就是卡戚风出生于巴布维亚的汉族家庭。 他们家族是最早出海的商人,在海上亦商亦盗。 他们家族很快转型,在巴达维亚扎根,是南洋最先支持帝国的一批人。” 皇帝苏河笑着说道:“这些翰林没有问题就好,卡戚风的出身不是问题。 玄武卫要派专人盯着这些翰林,有问题及时向朕汇报。” 苏长胜点头应下,这些教授皇子学问的老师,他必然会派人长期盯着。 一旦这些人准备对皇子不利,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皇帝苏河很快来到乾清宫,已经有部分官员在乾清宫外等待。 今日的御前会议,礼部列席的人员稍多一些。 大华帝国即将举行科举,今日御前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商讨科举。 皇帝苏河走进乾清宫,官员们按照地位高低,陆续走进乾清宫。 君臣一切准备就绪,御前会议正式开始。 礼部尚书韩翠柏最先站起身。 “启禀陛下,前段时间陛下让礼部重新调整科举相关内容。 臣带领礼部众多官员与各省的举人问话,咨询各个衙门的意见。 臣同时考虑,每年科举之后,考生留下的建议。 现在臣带领礼部,改革帝国的科举,臣请陛下审阅。” 礼部尚书韩翠柏说出改革科举这么大的事情。 御前会议的众多官员,却丝毫不惊讶。 因为他们早已经得到这个消息。 礼部必须要与内阁和各个衙门充分沟通,才能定下科举改革这件大事。 科举关乎着所有人的利益,必须要与大多数势力达成共识,才能得以推进。 周方志公公走到礼部尚书韩翠柏身前,他拿着韩翠柏递过来的奏疏,交给皇帝苏河御览。 皇帝苏河看着礼部经过数次磋商,最终定下的科举改革方案。 最大的变化,就是科举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不再分进士科与副科,科举统一考文、策、数三科。 文就是华夏的历史与先贤的思想。 它与之前的进士卷,考点类同,不会对考生造成影响。 策就是策论,主要考察考生对于皇帝的诏书、内阁与六部施行政策的认知。 还会考国之大事,治国理政等问题。 数就是数学,这是对大部分考生最难的一科。 至于法科等其他学科,全部取消。 进士录取不再分榜进行,而是统一的大榜,按照三科总成绩依次排名录取。 科举考试变化不大,变化最多的内容是科举之后的进士培养。 皇帝苏河认真看完礼部尚书韩翠柏呈上来的奏疏。 他询问道:“韩爱卿,朕已经看完科举改革的内容,你详细介绍一下,礼部为什么这么改。” 礼部尚书韩翠柏听到皇帝苏河这么说,他就知道自己这次终于过关了。 他前几次呈递的奏疏,直接被皇帝苏河指出不满意的地方,让礼部继续改。 也正是黄帝苏河对这件事的高压态势。 礼部才能说服大多数势力,接受这次科举改革方案。 韩翠柏对奏疏上的内容极为深刻,这可是他熬了数个月时间,一点点改进而来。 他不需要看资料,直接介绍道:“陛下,这次科举只保留文、策、数三科。 这是礼部从吏部调来数据,经过研判之后发现,这三科成绩高的进士,他们能做好本职工作。 科举是为国选才,这三科能让人才脱颖而出。 文、策两科答桉较为主观,没有标准答桉。考生想要作弊,几乎不可能。 数科有标准答桉,但检验方式非常简单。 数学这一门学问,不会就是不会,哪怕有人背下答桉,他也无法伪装成数学天才。 礼部听取考生与各个衙门的建议,再结合都察院调查的桉件。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