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科举改革(一) (第1/1页)

教育部新任尚书王林江看着他的奏疏发呆。 这份关于科举改革的奏疏,他正在权衡利弊,是否交到御前。 王林江是一个很有闯劲的人,没有他这位福建巡抚的支持。 马尾造船厂想从一个民用造船厂,转型成为军用造船厂,还研制出帝皇级铁甲战列舰,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 王林江之所以这么做,那就是在赌马尾造船厂能成功。 福建地区多山,无法发展农业。 当地负责搞工业的场所也不多,竞争不过隔壁的广东与浙江。 福建必须要有自己突出的产业,王林江的政绩才突出,从众多巡抚之中脱颖而出。 官场上的位置有限,早一年能脱颖而出,更早的晋升更高位置。 这就是能否进入内阁的差距。 王林江看到很多前辈和同辈的人,就是因为缺少机会,只能在地方熬资历,熬的心疲力竭,没有向上冲击的劲头。 他在当时的选择无比正确,马尾造船厂的成功,直接带动了福建船舶产业链的起飞。 他这个福建巡抚也因功被提拔为教育部尚书。 他们这种当过巡抚的尚书,那与一直在中枢的工作尚书,前景完全不一样。 皇帝苏河开国之初就给官场定下几个规矩,随着时间的发展,某些规矩已经名存实亡。 但文武分治和基层经验这两条红线,一直没有动摇。 官员想要入阁,必须要在地方担任过巡抚。 没有担任过巡抚的尚书,哪怕是内阁空缺,他们也无法入阁。 这些官员想要入阁,必须前往地方历练。 有一些官员不适合在地方工作,哪怕是背景再深厚,在地方弄的灰头土脸。 就此沉沦的官员,那也经常出现。 十名下放的官员,未必能有一名官员杀出来。 王林江这种坐过巡抚的官员,他就只差一步,遇到机会就能入阁。 他们这些官员更应该在皇帝苏河面前表现自己。 给皇帝苏河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在官场上也要有足够的功绩。 这样才能让自己被提名,得到皇帝的允许,成为内阁大臣的一员。 王林江心中很急,这一届内阁大臣,有的人任期已经很久。 官员十年任期,这也是帝国的红线之一。 这个规定在各部和地方,有很多办法规避,例如调一个岗位。 但在内阁无岗可调,干满十年必须退出内阁。 王林江认为皇帝苏河出台这个规定,主要就是限制首相的权力。 哪怕是权臣,他也只能当十年权臣。 内阁首相十年任期,已经足够他们推行一些政策,但肯定达不到谋朝篡位的程度。 王林江现在必须要有足够的功绩傍身,他才能在未来竞争内阁的位置。 教育部尚书想要获得皇帝苏河印象深刻的功绩,那就只有科举改革。 帝国的科举已经举办这么多年,肯定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必须要改进。 但科举是帝国统治稳定的基石,一旦改的民怨沸腾,他这个教育部首当其冲,只能下台谢罪。 王林江正在犹豫,他是按照前任的做法,让科举按部就班完成,他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还是赌一把,把这份奏疏交到御前,只要获得皇帝苏河的认可,哪怕是承担一些责任,那也是很值得。 王林江点燃了一颗烟,他在心中不断思考着这件事情的利弊。 他最后把烟扔在地上,用鞋狠狠的把烟头碾灭。 “拼了。” 王林江刚走出房间,他就听见教育部的官员正在议论,朝廷决定增加今年录取进士的名额,足足加了三十名恩科进士名额。 他有些意外,这应该是御前会议作出的决定。 但御前会议讨论科举,离不开他这个教育部尚书。 今日的御前会议,正常情况下没有科举有关的议题。 现在这个情况,不出意外应该是御前会议偏题了。 王林江了解清楚具体的情况,他立刻夹着奏疏前往皇宫之中。 他之前预想到的麻烦事,在皇帝苏河决定增加额外的进士名额后,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 王林江想要进行的科举改革,本质就是调整各省的进士名额,必然会迎来代考士子的强力反对。 现在最大的冲突解决了,士子们即使有些怨言,至少不会造成流血冲突。 王林江在心中已经衡量这次科举改革带来的好处。 他只是弥补现在科举的一些问题,如果真的造成流血冲突,那就得不偿失。 王林江站在乾清宫外等待,他写的奏疏已经通过小太监递到御前。 他心情忐忑,在乾清宫凉亭中等待皇帝苏河的召见。 王林江反复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他等了半个小时都没动静。 他现在心急如焚,不知道皇帝苏河对于科举改制的看法。 如果皇帝苏河对于现在的科举情况很满意。 王林江选择上疏建言科举改制,这就是十分不智的做法。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