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食盐专营 (第1/1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苏河来到四川都督府。 苏熊正和李凤鸣商讨,军队的调动问题。 “李先生,苏熊大哥。 军队都已经调动完了吗?” 李凤鸣回答道:“苏统领,我们即将离开四川。 按照你的吩咐,除了第一军和第二师,派各团驻守四川重要地点。 其他部队,都汇聚到河边集合点,通过长江水师运到与蓉城,他们与我们一同返回汉中。” 苏河准备视察完盐业公司,搞定盐业改革,就返回汉中称王。 “四川都督府要安排好伤兵。” 阵亡的士兵,都督府派人去家里送达阵亡通知书,骨灰安放在当地大型祖庙烈士阁中。 当地的户部下属衙门,会指导乡公所等基层官府,每年按时给军属发放抚恤金。 有困难的军属,还会安排进适合的工厂或是衙门。 伤兵只能在当地养伤,伤好后才能安排具体工作。 苏熊在苏河和李凤鸣谈话时,他翻找出一份资料,递给苏河。 “苏统领,我们四川都督府对伤兵有详尽的安排。 受到轻伤,能返回部队。 一般安排他们,重新回到原先的部队。 肢体残缺,但恢复较快的人,都安排他们去屯垦兵团当教官。 想要退役,识字的士兵,安排他们去当乡长或是当巡捕队长。 不识字,只能当普通的巡捕。 地方给我们反馈,这些人上过战场,肢体残疾也比普通巡捕更能威慑毛贼。 受伤的各军祝师,他们大部分转业,在各府县建立祖庙当祝师。 还有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伤兵,进入到新兵营,负责训练新兵。 剩下六百多名伤兵,正在由军医治疗,大部分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苏河简单翻阅这些资料,大部分伤兵都已经安排到位。 他看向苏熊问道:“对于四川招募新兵,我们采用新的军饷,士兵反响怎么样?” 苏河在起事之初,没有大量银两,只能用土地充当军饷。 每名士兵军饷是每年一亩地。 现在军队规模八万人,每年支出就是八万亩土地。 现在还能轻松支出这些军饷,等到军队规模更加庞大,战事也不算激烈时,支付军饷就需要大量的土地。 用银币支付军饷,军饷可以快速回收。 用田地支付军饷,军饷就沉淀在士兵手中。 苏河以攻下四川为节点,之前入伍的士兵属于功勋军人。 普通士兵继续获得每年一亩地的军饷。 军官全部改成,用银币作为军饷。 新入伍的士兵,执行新的军饷,每个月二两银币。 苏熊回想着军中的风言风语,他组织一下语言,说道:“军中确实有一些风波。 但军官的薪水比一亩地值钱多了,经过祝师的引导,这事儿很快就消散。 对普通士兵没有影响,他们情绪都很稳定。” 苏河听到苏熊这么回答,他就放心下来。 颁布这个命令,苏河就想尽量权衡各方利益。 功勋士兵经验丰富,实力更强。 这些人是军中的骨干,不能引起他们大规模反抗。 随着军队扩张,这些人基本都会成为军官,那时就不用分配给他土地。 能成为军官,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也不在乎那一亩地的收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的军饷慢慢趋同,也不会造成底层士兵出现隔阂。 “这样非常好,要随时掌握士兵的思想动态,出现问题尽量安抚。” 苏河称赞一句,他就与苏熊和李凤鸣告别。 带着警卫走出蓉城,顺着刚刚修通的水泥路,前往沱江码头。 苏河带着大军在前方攻城略地,后方就一直在修路。 攻下四川之后,工程队召集当地的青壮,也顺着原来的道路,修建水泥路。 四川水运发达,水泥路优先连接各大码头地区。 苏河一行人来到沱江码头,这里已经停好了船。 他们登上船,周围有长江水师的战船保卫,船队南下自贡府。 苏河看着沱江两岸,一片绿油油的景色,看着让人心中充满了欢喜。 他老家陕西宝鸡苏家村,干裂土黄的大地,看着才让人绝望。 一阵微风吹过,稻田像波浪一般起伏。 水稻的长势非常好,苏河远远望去,水稻已经开始抽穗。 四川这里是两季稻,农民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忙碌。 这也是苏河不敢在四川,抽调更多兵力的原因。 苏河这次去自贡府,主要是查看盐井的情况。 吴诚就任自贡知府时,苏河就派遣他秘书姜之鱼去自贡,接管所有盐井。 制造出来的食盐,运到四川各处和汉中郡。 现在成立盐业公司,负责制盐和贩盐。 这已经步入正轨,盐税和利益分配要弄明白。 苏河乘坐的船队停靠在富顺县。 自贡知府吴诚和秘书姜之鱼,都在这里等待。 苏河走下船,这里是新建立的码头,以货运为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