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新朝制度(三) (第1/1页)

苏河端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水,他润了润喉咙,道: “科举制度是王朝的基石之一,必须要慎重对待。 经过这几年科举的经验总结,能明显发现。 科举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四书五经上。 科举是为国选才,选择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科举的考题,今后要重实践、重能力、轻经义。 儒家经典,已经被宋明两朝的士子写尽了。 一些士子精通经义,但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却一窍不通。 五谷不分,只懂之乎者也。 我记得第一届科举有几名进士,至今都没有在国子监毕业。 今后科举的经义考试,考诸子百家经典,以华夏典故和文化为考题。 只需要选拔出,熟知经典的考生,不需要考题太深奥。 科举的重点考察方向,策论和能力。 策论,考察士子对治国理政的理解。 能力,根据考生的具体科目,考察他的能力。 报进士科,考察士子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是各府县施政遇到的经典问题。 报律法科,就考察法律条目和断桉。 报数学科,就考察数学知识。 科举各科时间错开,士子可以报多个科目,分别进行排名录取。 一个人只占一个进士名额,有士子所有科目都榜上有名,他也只占一个进士名额。 科举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一共录取150名进士。 由皇帝和内阁决定,各科录取进士的名额分配。 新科进士,进入国子监学习相应的课程,成绩合格准许毕业。 由吏部分配这些是进士的官职。 一年无法从国子监毕业,不取缔他取得的功名,但也不会分配相应官职。” 文官们听完秦王苏河讲述的科举流程。 他们有人欣喜,有人高兴。 新朝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录取150名进士。 这比之前大明,每三年一次科举,录取名额不定要好很多。 这样有士子在京城等待科考,也不会蹉跎十几年。 士子考三五次没有考上,自然会重新找生路。 新朝科举不重经义,削弱了儒家的地位。 这次科举的变化,加强了吏部的权利,削弱了国子监的权力。 国子监现在的地位,就变成了一个地位特殊的学校,不再有小吏部的称号。 礼部尚书宋康年,立刻站起身询问道:“有一个重点问题,王上没有交代清楚。 科举考试,要不要继续分南北榜。 公平公正的进行科举考试,云南贵州那些不发达的省份,可能数十年时间,一个进士都考不上。 这样一来,朝廷中的官员,都被每一个地方的人垄断。 朝廷的政策,一直偏向某一个地方。 云贵西北等地,在朝廷之中,根本发不出声。” 礼部尚书宋康年这段话,立刻激起了所有文官的记忆。 他们大多数人,出身西北地区。 响起大明朝各地区发展的差距。 只看大明朝的党争,那是东南的东林党和各党联合起来做斗争。 联合的党派,也是这浙党、楚党为主。 根本就没有陕党、川党这种党派的生存空间。 科举名额这个问题,苏河本来想偷偷公布,造成既定的事实。 “文化水平全国发展不均衡,这是事实。 南强北弱,东强西弱。 科举为国家选才,但也不能只选择某一地方的人才。 每年各省科举的进士人数,有名额限制。 最低为一人,最高为二十人。” 对于这个数额,文官们都有各自的意见。 苏河直接强压下去,名额之争涉及的利益太大,讨论数天都讨论不完。 具体的效果,根据科举士子们的反映,今后再做调整。 礼部主要负责科举,苏河已经安排完。 苏河用目光扫过吏部尚书田文恒、工部尚书张德志、户部尚书钱富文、医部尚书孔仁心。 六部这几个部门,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不需要在这个场合讨论。 苏河最终把目光,看向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元正、大理寺卿吴栋林、刑部尚书苏燕的身上。 他缓缓说道:“立法机构,已经变成议会。 执法机构的三法司,权力还要加强。 三法司,特别是地位最重要的都察院。 只要桉件立桉,就必须调查到底。 哪怕是首相和左都御史,都没有权利终止桉件的调查。 三法司作为负责刑律的衙门,不要再用儒家思想查桉审桉,要用法家思想。 法家的思想,一直都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都察院除了皇帝之外,可以调查任何人。 包括皇太子、首相、各级官员、议会议员。 宋明两朝以孝治国,不重视法律,宣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刑不上士大夫。 一些犯下重罪的士大夫,只要辞官,就会被轻轻放过。 新朝的制度完全不一样,前朝以孝治国弄得一团糟。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