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耕战曹国(二) (第1/1页)

苏蜀乘坐马车走到曹国都城安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漫长的山道终于过去,前方连丘陵都不是,而是直接变成开阔的平原地带。 他向安隆城上方望去,滚滚黑烟形成浓密的黑云,飘荡在安隆城上空。 这种景象,就是先进文明的象征。 苏蜀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这是蒸汽机大规模应用,同一时间燃烧大量的煤炭,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在北方地区,这种场景可能是居民冬日取暖。 但曹国地处热带,一年四季如夏,居民根本不需要取暖。 苏蜀看到这种情况,他也震惊不已。 曹国发展的速度,确实比赵国和襄国快很多。 襄国没有详细了解,只是通过红岩港一地,推测襄国的大概情况。 苏蜀在赵国住了半个月,他对赵国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赵国也有一些蒸汽机工厂,但绝对没有大规模使用蒸汽机,他们应该是一些技术限制住。 更为关键的一点,赵王苏熊更喜欢开疆拓土,这些年精力主要放在进攻土着部落上。 他对于赵国的发展,完全就是顺其自然。 曹国显然不一样,他是由整个国家的力量,在推动曹国向前发展。 苏蜀认为曹国厚积薄发,只要这个势头持续下去,他成为美洲的区域霸主,完全没有问题。 展铁提督一直沉默不语,观察着曹国的情况。 他看到安隆城的基本情况,这才说道:“我观察曹国的人口,应该不足一百万。” 苏蜀听到展铁提督语气坚定的说法,他诧异的问道:“展提督,曹国不会才这点人口吧! 这点人口,那还没有天津一城的人口多。 赵国还没有走出山区,人口已经三百万左右。 曹国已经走出山区,占据大片的产粮区,怎么人口还这么点。” 展铁提督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直接指向安隆城外,农民指挥水牛,正在耕作的稻田。 “我从稻田的规模,就能推算出安隆城大概的人口。 安隆城人口不会多余二十万,再结合柳国公这段时间介绍的情况,曹国人口可以推测出来。 再说曹国的耕战制度适合中央集权,能让国家快速在某一个方向发展。 但耕战制度同化土着部落的能力很弱。 在耕战制度下,最佳的同化方法,那就是土着男人贬为奴隶,夺取土着女人生养下一代。 曹国人口可能在之后迎来爆发,但在曹国建立初期,人口一定会很短缺。 我了解到的情况,曹国吸纳的移民最多。 针对帝国海外行省的移民,只要初步汉化的移民。” 潞国公柳元正听到展铁这么说,他的脸色不太好看。 曹国确实是这样,国内的人口太少,算上近几年出生的婴幼儿,国内总人口都不到一百万。 曹国老年人很少,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口,但青壮也只有三十多十万。 曹国哪怕是全民皆兵的耕战制度,他也无法承受一场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人口减员。 这才是曹国对外谨慎的根本原因。 攻打襄国的利益丰厚,战争规模也可控,曹国上下才能达成一致意见。 曹国南方的祁国国土贫瘠,可种粮食的地方太少。 祁国国土狭长,战略纵深太大,大部分国土还是山区。 看到祁国的地形,曹国最极端的主战派,都没有攻击他们的冲动。 曹国东南方的魏国,那可是一个人口大国。 他兼容并蓄,不只是吸纳大华帝国各大行省人口、当地的土着部落,他甚至连欧洲的人口都吸纳。 魏国简直是一个大杂烩,他们有着充足的炮灰部队。 曹国看到魏国庞大的军队,早就熄了挑衅魏国的想法。 耕战制度能让曹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放弃了文化上的兼容并蓄。 人口增长问题,一直是曹国永远的痛。 苏蜀看到潞国公柳元正的表情变化,他就知道展铁提督说的对。 曹国的耕战制度,确实能让曹国发展的极为迅速,但也制约了曹国在某一领域的发展。 马车穿过正在劳作的稻田,从稻田内土着奴隶熟练地使用耕牛耕地。 就能判断出,这些稻田已经变成熟田。 苏蜀一眼望去,曹国的田也因地制宜。 靠近河流的是水田,种植产量更高,更适合汉人口味的水稻。 在远离河流的地方,种植某种薯类,苏蜀认不出来具体是什么。 原产于美洲,产量极高的玉米,曹国这里却看不到踪影。 他在襄国都看到玉米的身影,曹国这里是热带,不适合玉米的生长。 马车穿过田地,走进高大的城墙,来到宽阔的安隆城内。 大华帝国大多数内陆城,已经取消城墙这种碍事的东西。 这是大华帝国国泰民安的象征。 曹国不只是会遇到土着进攻,西方人或是其他藩属国的人,都可能进攻安隆城。 雄伟的城墙,那是必不可少的城防工事。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