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大沽口炮台 (第1/3页)

好书推荐: 镇军将军

第251章大沽口炮台

自古以来,清君侧三字,本该褒义,然而此语一出,往往所代表的却是腥风血雨。

西汉初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等七个实力强大的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波及全国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他为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而盘踞在北平(北京)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

驻守在天津的荣禄不敢大意,连忙下令驻扎在芦台镇的直隶提督聂士成所部武毅军一万五千人派五千人支援大沽口炮台。

慈禧也不敢大意,指示荣禄派人和宋哲接触,想办法弄清楚宋哲的意图。

让荣禄松了一口气的是宋哲并没有进一步的举动。台海号就停在天津外海上,既没有发炮进攻大沽口炮台,也没有其他要求。

北京城里面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的三天时间里,谭嗣同还策划组织要救出光绪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九月二十四号,躲在日本领事馆里面的梁启超找到谭嗣同。劝他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却并不同意。

梁启超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应允。

谭嗣同对梁启超说:“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梁启超怀着复杂的心情无奈离开。

第二天,谭嗣同不出意外的被官兵逮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月二十八号。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命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这六人被后人称之为”戊戌六君子”。

这天,观斩的百姓达万人之多。谭嗣同面不改色,从容就义,这一年他年仅三十三岁。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这一天宋哲也完成了最后的布置,从康有为的弟子林旭手中拿到衣带诏。

宋哲通电全国,清君侧。

张多闻率领的舰队和运兵船第二天也抵达天津海外了。

这段时间慈禧并非是坐视台海号在天津海上,她曾经派海军驱逐台海号。但失败了,台海号无论吨位还是火炮都不是刚刚重建的北洋水师可以比拟的。

而且台海号并没有赶尽杀绝,一方面战斗<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一方面用大喇叭呼吁北洋水师的士兵:“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难道北洋水师在甲午为西宫太后流的血还不够吗?”

北洋水师军舰上的水手抵触战斗,上面的军官也不愿意和台海号死磕,双方草草接战,北洋水师的军舰就一副战败的样子返回港口。

慈禧让荣禄指挥防御,荣禄信任袁世凯,实际上指挥战争的是袁世凯。

袁世凯手下的新军分步队左右两翼。左翼二营,右翼三营。炮队一营,马队一营,工程兵一营,总计人,若减去指挥机构和各营的文职人员三千八百五十一人,战斗部队人数为七千四百五十人。

袁世凯将军队拉到大沽口炮台后的军粮城布防,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二道防线。

袁世凯之所以不选择在大沽口炮台布防,是因为袁世凯知道别看大沽口炮台威风凛凛,大炮台十座、土炮台十二座、土垒十三座,每座炮台设大炮三门,另有小炮台二十五座。每座炮台高十米至十七米,底座周长一百八十二米至二百二十四米,上砖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浇灌夯筑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六十四尊,炮口对准波澜壮阔的海面。

早在一八五八年,一八五九年,一八六零年,西方列强已经用坚船利炮告诉了满清朝廷,大沽口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固若金汤。

…………

宋哲站在甲板上遥望不远处的天津,海风吹得宋哲身上的披风猎猎作响。“宣传战怎么样?”

站在宋哲背后的张高旭喜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