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宣战与不宣战 (第1/3页)

第431章宣战与不宣战

对于满清朝廷的三缄其口宋哲可以无动于衷,但宋哲却必须在开战后说动一人与其联手,否则这一战本来就艰难,现在就要变成难上加难。

而宋哲要说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广西提督苏元春。早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光绪十年(1884年)就已经进入广西作战,中法战争后升为广西提督,到现在已经已经盘踞广西十五年。

不仅仅是任期长,中法战争后广西和越南交界的边防都被打得稀巴烂。苏元春能够在广西提督这个位置上坐这么长时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需要苏元春重建国家边防。耗费了差不多十五年的时间,苏元春才修建好这一条新的防线。

故而现在广西的兵马,不敢说完完全全掌控在苏元春手上,至少精锐的那一部都在苏元春的掌控中。十五年的时间,足够苏元春这个军中老将,将这一部分人马的心都笼络在自己身边。

可惜这样一员老将却和宋哲不对付,正确的来说,光绪帝和宋哲不对付,而苏元春对光绪帝是忠心是扛扛的,为此还为光绪帝背了《广州湾条约》这黑锅,现在苏元春还时不时的给报纸拉出广州湾的黑历史出来鞭挞一二。最近因为广州湾问题,法国对中国宣战,苏元春被拉出来鞭挞的次数更加多了。

虽然苏元春的名声变得比较臭,但谁也不能够否认苏元春对广西大军的影响力。在当初广东粮荒最严重的时候,宋哲成功笼络了广西巡抚黄槐森,得以从广西运送粮食来广东<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然而哪怕有广西巡抚黄槐森的投靠,护送粮食的却不是广西官兵,还得宋哲从广州城安排新军前往广西护送粮食回来。

如果是往常。宋哲对苏元春虽然忌惮,但也没有什么关系。他虽然名为两广总督,但主政重心是广东。在广东都没有梳理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不自量力的插手广西军务。故而两人虽然算得上政敌。但却颇为河水不犯井水的味道。

不过现在宋哲却不得不对苏元春出手了,如果不能够笼络到苏元春,宋哲将不惜一切代价的消灭苏元春。

当初苏元春为了光绪帝,愿意背《广州湾条约》这黑锅,被骂成卖国贼。宋哲敢相信苏元春这个友军,假设苏元春为了光绪帝,在关键时刻卖自己,导致中法战争失败。宋哲虽然不至于直接从仙界跌落凡尘那么夸张。但估计除了台湾外,宋哲在中国其他省份的势力都会极大的衰退,甚至失去控制区。

从政时间虽然不长,但宋哲深刻知道中国官场的黑暗。别的不说,就当年中法战争,中国在镇南关大败法*队,史称镇南关大捷,结果却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谈判桌上让*的满清朝廷签下了《中法新约》。为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又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

从表面上看,是清朝落后、*、无能、懦弱,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的。当年出了发生了《中法新约》外。慈禧还发动了第二次宫廷政变——甲申易枢。

(慈禧一生,一共发动了三次政变,第一次是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第三次就是戊戌政变、囚光绪帝。)

而甲申易枢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八日,慈禧突然发布懿旨,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的事件。因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故称“甲申易枢”。

然而慈禧这次换血,并没有换上比恭亲王奕?更加厉害的人物。新的军机大臣奕劻、奕譞、世铎等人无论是执政能力还是威望都远远不如恭亲王奕?,所以时人把这次中枢机构的大换班比喻为: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驽马即笨马,柴胡是比芦苇价高的一味中药。以讽刺这些新进王公的庸懦。新军机处的组成人员,在识见、威望、能力和人品上,与原军机处相比,相差甚远。他们是一些不谙国际事务、不懂国内政情的旧官僚,新军机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慈禧惟命是从。

正是因为这些官员是无能,更是因为慈禧的不顾大局,这才有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可悲一幕发生。

虽然在民间光绪帝的评价一直比慈禧要好,但宋哲更知道比起慈禧,光绪帝有时候更加愣头青。换言之就是认定了一件事情,就半管不顾的。最典型的就是百日维新,为了推行维新,光是京城的官员就罢免了上万人,更别提全国范围内的了。

更何况在光绪帝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