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少是50万元以上。暑期的两个月内,至少可以赚3000万元的收入。扣除人工、运营成本,暑期至少能赚2000万元。

几乎不亚于一部票房上亿元的大片,产生的纯利润!

所以,王启年不禁感慨,电影院线还是比制片方有更大的优势。院线的淡季,至多是不赚钱或微亏。但一旦到了电影市场的旺季,院线绝对是数钱数到手抽筋。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段属于旺季。淡季只要不亏本,意味着,小伙伴公司投资了2亿元的院线,一年既可以赚4000万元,5年时间即可靠着院线经营收回成本。

而电影投资方,风险大的时候,可能电影直接不能上映,血本无归。即使上映的电影至多是三成盈利,七成亏本。

即使的旺季,《十面埋伏》光靠国内的票房分账,也很难抽回成本,还需要指望海外票房,才能实现盈利。

《蜘蛛侠2》原本就是在海外捞取了大量资本,不仅仅回本了,而且还大赚了。到中国市场则不过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再榨一点油水而已。

其他的很多电影,更是亏本的多,赚的少。

打个比方,院线相当于开赌场抽水的,不怕你赚钱,就怕你不来赌。反正你赚钱也是赚其他人的,不是赚赌场的钱。而你赚钱的过程中,赌场可以通过抽水,旱涝保收分享赢家低收入!

赢家不可能总是赢,而赌场除非生意冷淡,否则,永远不会输!

电影院线,就类似于开赌场抽水一般,看着别人或因为赚钱狂喜,或因为亏本沮丧。但赌场却是淡然自若是不断抽水。

所以,王启年觉得,电影院线这步棋,绝对是走对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七章 宁浩的首秀(一)

7月下旬,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虽然票房逐渐走低,但依然傲视群雄,称霸暑期档,蝉联市场冠军。

王启年只能感慨——因为,那是张艺谋拍的!

所以,即使拍成那样,票房也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导演。换做另外一个导演拍的,同样的水平,票房能有现在一半,就可以偷笑了。

坐山观虎斗,小伙伴院线稳赚分成钱。

于冬向王启年汇报说:“老板,宁浩的作品《疯狂的石头》公映许可证书已经批下来了!”

院线虽然比电影投资风险低得多,但这仅仅是防守。

电影行业的进攻,还是要靠电影制片的!

比如,嘉禾电影公司当年崛起,并不是靠着院线,反而是嘉禾院线不占优势的时候,靠着李小龙、许冠文、成龙等等一批批的巨星,击败了老对手邵氏,成为了香港电影行业的霸主。但嘉禾跟当年邵氏差不多,渐渐的投资拍摄的电影越来越难以赚钱,只能靠着院线经营苦苦坚守、

甚至,随着香港房价、租金上涨,一些租约到期的影院,因为续租的化,房租上涨只能亏本,所以,不得不放弃大量院线,只保留一些购买了物业产权的旗舰影院。

所以说,影院是要做,但如果失去了对电影制作能力,那么,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哦,知道了!”王启年的小伙伴公司对电影制片方面,采取内容为王制度。简单说,就是更重视导演、编剧和幕后工作者所发挥的作品。

而不是跟其他电影公司那样,一味的追逐明星。明星其实很多情况下,不是拍出好作品的关键。只不过明星是有票房号召力和宣传方面,能够对电影票房有刺激效果。

重视上映期间短期票房成绩的投机者。肯定只认明星。一部电影投资额多贵,就看请的明星数量有多少,是多大的腕。

王启年绝对不认可这一套,这些年大腕明星们拍出来的烂片,以及扑街的片子,多了去了。

公司想要持久发展。肯定不是依赖手里面有多少明星——而是掌握渠道和内容!

靠手中少数几个明星打天下,这是短视的做法。香港电影行业,充分暴露出了,巨星是靠不住的。有的巨星仅仅是一段时间辉煌,过气了之后就不再具备票房号召力。更多的巨星的翅膀硬了,会选择跳槽或单飞。

只有对渠道的控制,以及掌握强大的内容生产机制,才是最可靠的。

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兴旺,不是建立在巨星基础上。而是渠道和内容生产能力上做到了极致。实际上,由于好莱坞的导演、编剧、演员数量太多了,所以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随便那个知名的人物陨落,对行业影响也是有限,反而给其他人腾出上位的空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