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比如很多传统行业巨头,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才积攒了千万用户。这市场已属于老大。但互联网行业很多公司,动不动就是上亿,甚至十多亿用户。虽然,这些用户贡献的效益,以及僵尸用户是避免不了,所以用户质量上可能有点瑕疵。

但论跑马圈地的速度和爆发式增长,传统行业拍马也比不上互联网企业。

比如,传统行业有可能超过几十年竞争,很多市场才会形成寡头格局。所以。市场竞争类似马拉松,不是一开始跑的快的能成最后的赢家,而是体力好耐力足的才会胜利者。

互联网行业格局往往是几年内就奠定,一个细分市场出现了,几年内有可能决出胜负。格局奠定之后,后来者投入十倍百倍的成本,也未必能挑战行业老大的地位。

金融行业也是同样一个逻辑,很多金融机构想要发展千万用户规模。这起码要有几万名员工,经过十多年以上的努力。用户规模才可以满满的积累到这般的地步。

即使是保险公司,搞的就是跟传销似是,数百万名保险推销员,一年也不过给行业带来几千万元新增用户,以及数亿的老用户。靠着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模式发展业务,这是非常低效的。个位数的拉客户。

互联网则是几何倍的拉客户,可能一天时间注册用户就可到数百万人。不到一年时间,就可以塑造上亿用户的超级平台。

但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行业赚钱比较难,很多上亿用户的平台。依然赚不到利润。

看着很多传统行业每天都在数钱,很多从成立以来,只见烧钱,看不到赚钱的互联网团队,自然是羡慕妒忌恨。所以,互联网产业为了盈利,往往都是对比传统行业,把传统行业的用户和业务搬到互联网上,用互联网作为利器,跟传统行业抢夺用户,打不对称的商战。

有些一盘散沙的行业,可能很多就在互联网企业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比如,中国的零售行业,没有出现美国沃尔玛那样规模的垄断者,而是真正的一盘散沙,即使一些最顶级的巨头,一年销售额才几百亿元,刚刚才开始冲刺千亿营收规模。而零售位数的公司多不胜数。

正是因为零售业集中度不够,一盘散沙,所以,迅速的被电商打的溃不成军。

这么多传统行业里面,块头最大、油水最多的自然就是金融。不过,金融行业可不是弱者,尤其是银行业,门槛高的可怕,用户和客户,集中度是非常高的。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什么银行,这纯属是不自量力,或者是噱头。

不过,传统金融行业里面可不仅仅是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租凭等等任何一个领域,蛋糕都是非常巨大。

尤其是,被戏称为“金三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大行业里面管理的资本规模,足以让无数行业跪了。比如,国内的银行业管理的资本超过百亿人民币。证券和保险等等行业虽然不如银行,但是,规模也是十万亿级别。

金融行业的赚钱逻辑,不外乎是大量的资金汇集在自己手中,然后,总是有无数种办法,从客户的资金里面揩油。

比如,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收取利差,低息从储户手中借钱,然后以更高的利息放出贷款,赚取利差。假设,百万亿的存款里面,存贷和贷款的利差3%,那么一年光是利差就足以让整个行业赚取3万亿元。这三万亿元的利润里面,假设有一半用以抵消烂账的损失。那么,一年光是中国的银行业务,就足以赚取1。5万亿的利润。

证券公司主要是赚取大量资金的管理费、手续费或者服务费等等各种性质的费用。国内股票、期货、债券等等市场海量的交易,每年产生大量的摩擦成本(手续费),只要有巨大的成交量,证券公司就坐地收钱,稳赚不赔。只有市场低迷,成交量稀少。每年获得的手续费,甚至不足以支付办公成本和员工工资,那时候,才是证券公司萧条亏本的时候。

保险业务,本质上是把客户的钱提前借用,延期偿还。比如寿险。需要等到投保用户退休以后才开始逐渐的偿付本息。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则是可以把未来才需要偿付给用户的资本当作浮存金,进行债券、物业、股权等等投资,利用时间差,保值增值赚取利润。

总之,金融的本质就是利用别人的钱赚钱。任何一家公司机构,管理的资本里面,只有少量是自己的资本,绝大多数都是客户的钱。

大多数金融机构等于是借了十多倍二十多倍的钱在经营。经济景气的时期,金融行业自然是赚取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利润。而经济不景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