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 (第1/4页)

上映十天,已斩获了1500万元票房。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疯狂的石头》票房屡创新高,直到电影下画为止,创下了3100万元票房的成绩。

这比历史上《疯狂的石头》,2350万元的票房要高处了一大截。

不过,很快舆论上出现了一丝批评,因为,一些影评人士指责:“鬼才宁浩?抄袭犯而已!什么《疯狂的石头》是高智商电影。一部抄袭的片子而已,98年的《两杆大烟枪》,里面创意和一部分镜头,跟这部片子,太雷同太巧合了!”

“小伙伴公司,力捧一个抄袭的导演?”

“《疯狂的石头》抄袭《两杆大烟枪》……”

实际上,《疯狂的石头》的创意就是来源于宁浩观看揣摩《两杆大烟枪》,从98年开始,他已经把《两杆大烟枪》拉片研究几十遍了,每一个镜头和段子都在咀嚼,逐渐的消化成为了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但《疯狂的石头》只能说类似的风格,却不能说抄袭。毕竟,两者的创意差不多,但剧情却不一样,是消化了《两杆大烟枪》之后,致敬的作品而已。

当然了,像盖伊。里奇的电影,一向是高难度,想抄他的电影,一向是吃力不讨好的。能模仿盖伊。里奇的导演,往往都是自命不凡的天才!

而宁浩的成长,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模仿盖伊。里奇的电影,从中吸收养分。

对于业内的指责,宁浩倒是有点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去辩解。

王启年对宁浩建议:“不要说抄袭了某某作品,而是受到一些黑色幽默电影的启发。举个例子,《疯狂的石头》像《两杆大烟枪》不假,但黑色幽默又不是盖伊。里奇独有的。香港80年代的一部《摩登保镖》里面就有类似的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再比如说,武侠电影六十年代就有,后来成千上万部武侠作品。是不是都要一棍子打死,有人拍过,就不准别人拍?”

听闻王启年的建议后,宁浩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对媒体解释创作《疯狂的石头》的初衷:“盖伊。里奇导演是我的偶像之一,他对于镜头的处理。剪辑的方式,影响了很多导演,我不否认,通过拉片学习过盖伊。里奇的电影。但拉片是电影专业的一部分,大多数导演、摄影等等工作,一生中都需要不断的拉片学习。至于抄袭什么的,这个……雷同的风格,应该不算抄袭,至多算致敬。如果。有人说拉片是抄袭的话,我只能没话可说,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导演,毕生都是通过拉片来获得进步的。电影学院,自始至终都是让学生掌握拉片的技术,教学里面,很多都是拉片。对一个导演的作品拉片多了,反复学习消化。难免会受到影响。当然,这就跟文学家。起步阶段都是熟读和模仿其他文学家的作品,直到形成自己风格,不需要模仿为止。

至于,有些影评人士说抄袭,是值多条线索一头并进,最终。阴差阳错,形成的黑色幽默喜剧效果。不否认受到《两杆大烟枪》影响。但这仅是电影的一种风格,并不是某个导演独有,别的导演就不能用。说实在的,如果看的电影比较多。就应该知道,在80年代的香港鬼马电影大师许冠文的《摩登保镖》里面,就有类似于《两杆大烟枪》和《疯狂的石头》里面的那些黑色幽默创意。但,你能说《两杆大烟枪》抄袭借鉴《摩登保镖》。以此类推,也不能风格类似,就非得说《疯狂的石头》抄了!

还有武侠片,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都有很多。后面的武侠剧,难免借鉴学习过前辈,受到影响。难道说,就不准他们学习模仿,不准后辈拍武侠?

嗯,即使是抄,我觉得国内大多数的导演,也是抄不了。因为这种多条线索推进,最终,线索不乱,但却产生阴差阳错的黑色幽默效果的电影,对编剧、对导演、对演员的要求太苛刻的。我敢说,绝大多数导演,拿着剧本也拍不出来这种高难度的题材!”

台下,小伙伴公司雇的托,纷纷开始鼓掌。

一下子,影响到了很多媒体的情绪。

这次发布会之后,众多媒体反而不断给宁浩说好话,解释什么影视行业拉片学习太正常的,就像科学行业一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前辈的知识,才能走的更远。

人类任何一种技艺,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先学习,学会了以前已经被人创造过的知识,才能推陈出新。

结果,这次发布会之后,无损于宁浩的名声,反而让宁浩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伟岸。

当然了,这部片子最大是收获,不是3000多万元的电影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