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是呀,自从去年以来,几乎每天都要杀人,杀十来口算是少的,百十口也是常事。起初人们还会围观,后来出了几起围观送命的事儿,便是连围观的人都寥寥无几了。为什么围观还能送死呢?原来围观者不免为冤死者抱怨两声,谁知锦衣卫早就在身边埋伏着,听了说话,现场抓起来,立时便杀。这就叫捕风捉影杀。

囚笼车吱吱嘎嘎的走在石板路上,笼中是老将傅友德,大明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如今死的死,杀的杀,只剩下冯胜和他了。冯胜如今也被收了大将军印绶,勒令解甲归田,遣返到朱重八(朱元璋的小名)的老家去了。傅友德本来也很害怕什么时候祸及自己,准备告老还乡的,但是他做这个决定太晚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过去的朱重八了。

傅友德哀叹了一声,仿佛是问苍天,又仿佛是问自己:“难道我给朱家打了一辈子天下,就不值一千亩薄田吗?”好后悔啊,早知道这样,就算不要那一千亩地,能保全一家人的性命也好啊。一千亩,跟万里江山相比是多么渺小的一片地方啊,就是这样一点点土地,朱元璋都不再愿意与别人分享!

傅友德胸前的胡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灰白,他不停的问自己,难道自己错了吗?是的,你错了,不是错在出来帮朱元璋打江山,而是错在没有急流勇退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啊。

囚车快到菜市口时,一个富商模样的小伙子站在一处二层楼的窗边,低头看着囚车里的傅友德,无奈的摇摇头,自言自语道:“对不起老哥哥了,死你一家,可以使天下少死千万家,也算死得其所了。”

时空交错,就这样两个不相干的人竟成了生死冤家。

其实在这一点上郑寅又错了,就算他不使用这一点点手脚,朱元璋也一样会把这些功臣全部杀掉的,因为他害怕这些人会推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朱氏王朝!

郑寅看着囚车里的孩子和妇女,又有点不忍心,他对这个野蛮的制度,十分的不解,这些孩子有什么罪?这些女人只知道在家缝衣做饭又有什么罪?最可气的是看大门的也得杀掉,他们又有什么罪?也叛国?也受贿?但是他无力去阻挡,现在要郑寅去宣传###,无疑是与虎谋皮。

他心想,假如我不能回到二十一世纪,那么我将来一定要革除这些弊政,兴建一个###国家,使我的国家能变革成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直接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最前面的囚车已经到了法场,最后面的囚车还没有露头。等了半晌,才把所有人全部拘押到监斩台上,哭喊声、咒骂声混成一片,周围的人麻木地看着,似乎没有人为那些孩子的哭喊感到悲伤。

直到午时三刻,监斩官宣读圣旨已毕,随着一根竹签丢落地上,噪杂声戛然而止,一代将星,血溅青台,死亡的气息顿时弥漫在菜市口。

…………

郑寅看到了这个场面,恶心得三天没有吃饭,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呢?这么做是不是有点缺德?他不敢想,只好回到凤华楼整日与美妓相伴,已排解心中的恐惧和悲凉。或者在朱柠处盘桓,不复见客。

他想停止这种无聊的杀戮,太残忍了,战争中死亡的都是屠夫,而现在死的都是无辜!

可是朱棣却没有办法停止夺权的脚步,郑寅带来的那几个扈从,整日里就是负责从街头巷议中搜集资料,然后整理报告给锦衣卫,之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把这些信息传达到朱元璋的耳中,再然后朱元璋会杀死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这样的话,不远的未来,就会少很多的敌人,这也就是郑寅为什么说死了傅友德一个,会挽救千万个人的原因了,双方战争时间越短,对于百姓的荼毒就会越少!

冯胜,也就是宋国公,远在凤阳,也没有逃过死劫。

冯胜打了一辈子仗,到老了,一下子闲居家中,竟然十分的不适应。他留恋那种冲锋陷阵,血腥屠戮,万马齐喑,雷霆万钧的生活。冯胜经常坐在家门口的碌碡之上,看着小儿们拿着木棍做的刀枪玩耍,似乎就能回到梦一般的万里沙场。

后来,他实在不能忍受这种孤独,于是开始自己设计起人造战场来。但是没有那么多马匹,就制造不出万马奔腾的感觉,其原因是没有马蹄的共振。这个问题最后竟然被他解决了,他把大瓮埋到地里,两侧间或埋上一些碌碡,以作支撑,然后盖上板子,板子下面就成了一条回音走廊,这样一个简易的共振发生器就制成了。

当六十多岁的冯胜骑上马,从特制木板上飞驰而过时,马蹄声轰鸣,竟真似有千军万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