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新河县 (第1/2页)

“不是的,我们也想替爹娘分忧,也想像爹娘一样,让刘家走更远。但是,我们身为儿子,理应伺候在爹娘身边......” 刘良赶紧抬手,打断老封建儿子的话。 “我还没七老八十呢,现在不需要你们端屎端尿地伺候。你们一个秀才,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中,不留在这里好好读书,是想要干嘛?!这样还能指望你们怎么带着刘家走下去?!” 刘忠满脸羞愧,都是他没本事。 刘勇突然站起来说:“娘,您身边不能没人伺候,不如就让李茹跟着你过去吧。”大嫂是长媳要管家,肯定走不开的啊。 “你个瘪犊子!”周安安本来在啃点心的,听到二儿子的直男语录,忍不住把点心扔到他头上。 “娘——”刘勇头发上都是点心渣子,脸上委屈极了,他做错什么了嘛。 周安安看到李茹脸色苍白,估计是被他们母子这一番吓的。心里叹了口气,古代就是这样,儿媳妇必须伺候婆婆,有的丈夫在外为官,妻子就留在老家照顾公婆,而丈夫就在外面纳妾生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但是,周安安和刘良不是古代老头老太太,让儿媳妇跟着走,那不等于是拆散儿子的家吗?! 可是儿子也是一片孝心,看向两个老封建儿子,周安安说道:“我和你爹,有你们妹妹照顾,到了那里也会请婆子丫鬟,不用你们操心。而且来回就四天路程,又不是跑到那个山沟沟去了,想见面还是很容易的。你们安心读书,田田和李茹好好教养孩子,把家管好。让我和你爹在外能安心。” 爹娘主意已定,九头牛也拉不回了,作为晚辈,他们也只能答应。 接下来,周安安就和儿媳们说了家里的琐事,还有之前置办的铺子和田产,这些早就交给两个儿媳打理,她就不会多过问。只是交代她们要把账目理清,郊外的田产租给佃农种,也要经常去看顾。刘家是耕读人家,不能忘本。 儿子儿媳恭敬地听着,小孩们已经被安抚住,都围在周安安的膝边和怀里,场面非常温馨。 这两天,周安安不仅忙着收拾行李,还买了一辆马车。这是之前说好的,刘良中举,就给他换车。 而且现在家人分隔两地,还是有马车方便。 牛车就留在府城,刘良告诫儿子们,出门不能张狂,有牛车就不错了,几年前他们还是靠两条腿来往县城和乡里呢。要牢记刘家是耕读人家,农家出身,不能因为出了一个县丞,就飘起来,那样只会害了一大家子。 很多久贫乍富的人,最后大多都是自己作死的。他可不希望儿子们扯他和周安安的后腿。 两个儿子本来就是吃苦过来的,对于爹的教诲,很是赞同。 刘媛媛要和她的小姐妹们道别,比如甄知府的女儿,还有街坊邻居的小姐妹们,住了几年,她早就和附近的小姑娘们打成一片了。 分别那天,家里的孩子都哭成一团,大人们也依依不舍地抹着泪。周典本来提出要送他们二老到新河县,或者让他弟弟周平送,但是都被周安安拒绝了。谁也不准送,别把他们当七老八十。这年纪,很多人还自己上京赶考呢。 离开固然不舍,但是刘家总算踏入仕途,是一件大喜事。等刘林接到刘良的信件已是他上任时,庆祝是来不及,只能回信告诉他过年一定回刘家村,到时村里再热闹热闹。 刘志伟还年轻,他是打算一直考上去的,他最大的愿望是能进翰林院,能为天子修书立传。 所以,现在刘家村官职最大的是刘良,全村人都希望刘良能庇佑村里人。 “下次回村,更热闹了。你现在是村里的骄傲了。” “呵呵……那是志伟还没起来,他可是很有天赋的。” “举人名下免税的土地额你给村里了吗?” “上次回村里时,刘林就提过,希望把村里人的一部分土地挂到我这里,我答应了。当然,我留了一部分给张家和我们自己。” “嗯嗯,我们自己还要再置办些田地,这粮食还是越多越好,吃不完还能卖了。” “反正钱都是你赚的,我也没多少俸禄,都归你管,你想怎么安排就怎么来吧。就是别自己经营,累得慌。” 周安安太不想出钱又出力,她只想当地主房东,以前最羡慕那些房东了,没想到这个愿望在这里实现了。 “放心,我才没空呢。” “娘,新河县是怎样的?到时我们住哪里啊?” 刘媛媛一直扒在马车车窗上看外面的风景,听爹娘在闲聊。 “曾经我路过那里,你放心,在你甄伯伯的治理下,这府城下辖的县城大多都不错。 前几天在等公文时,娘已经托了中人在县衙附近租了个院子,到了就能住了。” “那我以后能跟着娘出门吗?” 周安安抚摸着女儿柔软的头发,说:“看情况吧。不危险就去,不过爹娘忙,你要学会把我们的小院子管起来呀,以后还会有婆子和丫鬟,都归你管。” 刘媛媛没想到娘会对自己委以重任,脸微微发烫,她不该只惦记着玩,“我知道了娘,我会努力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