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 (第1/4页)

“殿下……殿下要不现在入宫向陛下自证清白?”

“那岂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李承乾无奈摇头道:“孤的难处正在这里,这件事我们压根无法主动证明清白。但等到别人出手的时候,基本上就晚了。”

“那……”纥干承基沉吟道:“殿下,与阴弘智来往的人是属下,到时候属下担下所有的事情便是了。”

“没用的。你是东宫侍卫首领。是孤的心腹,只要与你有关,孤如何能独善其身?他们是冲着孤来的,这件事太大,你担不住。”李承乾摆摆手,他对现状认识的很清楚,丝毫没有让属下当替罪羔羊的意思。

虽然是出于现实的理智考虑,不见得是李承乾多心疼属下。但纥干承基心中多少泛起一丝暖意。沉吟片刻道:“殿下,如果万不得已。似乎只有一个办法奏效……”

“孤坐上皇位!”李承乾拳头紧握,声音很低沉,却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之语。

纥干承基心中正是这般想法,但身为臣子,他不敢轻易说出来,如今太子亲口到来,自然是再好不过。

李承乾左思右想,事已至此似乎只能这般了,面临很可能被废掉的危局,先下手为强自然是最好不过。

只有当储君变成皇帝,成为既成事实的时候,自己才能真的平安无事。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开了个坏头,给了李承乾一个很好的教材,父皇就是靠着无力和血腥登上皇位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效仿玄武门之变?

恐怕不行,即便这时候带着人去杀了魏王李泰,甚至是在长安的所有皇子,也无法达到当年父皇玄武门之变的效果。

当年秦王李世民本身是天策上将,麾下效用的文臣武将众多,大唐有一多半的江山是他打下来的,威望摆在那里。

即便再玄武门用了非常手段,大臣们也不敢说什么,只能乖乖的信服,甚至可以借此反过来控制,威胁老爹李渊。而李渊也没有别的办法,虽然还有别的儿子,但大多幼小,且能力有限,为了李唐江山传承,他只能默认事实,将皇位传给二儿子李世民,哪怕他有些大逆不道。

但如今则不同,李承乾的威望很有限,他控制不住大臣,也控制不住李世民。即便长安的皇子全都死了,还有吴王李恪、蜀王李黯在外面,皇位仍旧有继承人,所以皇室不会默许一个谋反的太子登基。

所以玄武门之变的案例对于李承乾而言没有参考价值,他所能做的只有——弑君弑父。

只有皇帝死了,太子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样做大逆不道,但在你死我亡面前,李承乾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事已至此,唯有如此。

只要成功,他登基就合乎礼法,弥补在威望上的缺憾,然后将弑君弑父这等罪名推到其他人身上就行,比如魏王李泰。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年代,史书就会留下贞观十六年,魏王李泰反,弑杀君父,太子李承乾奋起诛杀平叛,重振大唐的记录。

当然了,过程可能比较曲折,也可能会留下些许不雅记录,或者被人诟病。但千百年后,岁月变迁,真相早已模糊。

父皇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迫君父本身也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经过十多年的掩饰和励精图治之后,现在谁还提那些不堪的往事?谁不说皇帝陛下英明神武?

还是那句话,成者王侯败者寇!在皇家,就是成者圣君败者亡!

父皇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至于不孝之举……那也怪不得儿子了,如果不是父皇过度宠爱李泰等人,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如今的地步,自己也不会这么做。

所以说到底也不完全怪自己,为了生存,为了身家性命不得不如此了!李承乾拳头紧握,表情阴冷,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未完待续。)

第三八二章 石破天惊

一旦做出了决定,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承乾表情阴冷无比,眼睛有些通红,或者说血红,看起来有些可怖。

纥干承基也是暗暗心惊,毕竟接下来要做的事谋逆弑君之举,此等大逆不道之举不仅仅是掉脑袋,而是要抄家灭族的。

可事到如今,还有别的选择吗?作为东宫侍卫首领,如果太子倒了,自己又能好到哪里去?

表面上似乎只是失去了前途而已,但实际上……这些年自己替太子做了多少隐秘的事情他再清楚不过,其中有不少针对魏王府的手笔。

如果魏王李泰登上皇位,以其锱铢必较的性格,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