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1/4页)

以前更多的是大臣们不愿意结党,因为一切都掌控在皇帝李世民手中。但现在情形不同了,大唐到了一个必须要选定继承人的时候,所有的世家,朝臣们也不能再回避这个问题。他们不结党的态度自然也会有所变化。

这时候再次抛出橄榄枝,情形自然就不同了。

李承乾问道:“那你们以为,哪些人可以为孤所用?”

杜荷道:“殿下,臣以为有一人至关重要。殿下务必要争取到他的支持,至少不要让他为旁人所用。”

“何人?”

“国舅长孙无忌!”杜荷道:“长孙司空是殿下的亲舅舅,更是当朝重臣,陛下最信任之人。说句不敬的话。倘若有一日陛下不在了,无论哪一位皇子继位,长孙国舅都会是顾命大臣。

他的支持,对于储君而言格外重要。所以殿下无论如何该用点心思。如果文德皇后只有殿下您一个儿子,那倒无所谓,长孙国舅只能支持您。但如今。大唐有三位嫡出的皇子,所以殿下该多注意才是。”

这句话是说到了李承乾的心坎里,也说到了关键之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要做一个对大唐储君影响力排行榜。李世民排第一,长孙无忌便应该排在第二。

作为当朝国舅,李世民最信任的当朝重臣,背后还有整个关陇贵族的支持,长孙无忌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

长孙家是外戚,和古往今来所有的外戚家族一样,他们肯定该支持自己的外甥。但很遗憾,李承乾没有完全独享这份资源的资格。

诚如杜荷所言,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有三个,长孙家也便有三个选择对象。年纪最小的李治便不说了,杜荷话里话外虽然没有明说,但主要还是提醒李承乾提防李泰。

在承庆殿里,李世民欣赏有佳的是吴王李恪和魏王李泰,但在大部分眼里,吴王因为先天的出身已经弱了几分,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魏王李泰。

在吴魏之间,长孙无忌肯定会选择后者无意,所以东宫最该提防的自然是魏王府,而长孙无忌仍是重点。

如果李泰争取到长孙无忌的支持,那么东宫的胜算将会成倍下跌。

李承乾悠悠道:“前些日子舅舅曾来过东宫,劝导孤……”

“长孙国舅平素不主动出入东宫,更不轻易前往各王府,他此来多半是陛下的意思。”李安俨道:“由此可见,陛下仍旧对陛下寄予厚望,否则何必让长孙国舅费心呢?”

“有道理!”赵节道:“长孙国舅是聪明人,他能在陛下身边多年得宠,自然能够揣摩到陛下的心思,所以他的心应该在东宫。”

杜荷道:“话虽如此,但殿下还是要在长孙府多费点心思。年节将至,殿下虽贵为储君,但身为外甥,对舅舅表示敬意;对妹妹和妹夫表示关爱,该在情理之中,礼敬长辈,友爱手足,是陛下和臣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嗯,孤知道怎么做了。”李承乾道:“光是送贺年礼物自然不行,还得……杜荷啊,改日找个机会,把长孙冲和长乐约来东宫,年节里自家人该聚在一起畅饮相聚。”

“是,臣会安排妥当了。”杜荷当即点头称是,但又补充道:“太子殿下,光是一个长孙无忌恐怕不够……臣以为除了在朝堂上,在军中,也该有些许殿下的力量才是。”

“军中?何人能为孤所用?”

“当前我大唐在军中地位最高的几人便是英国公李绩、江夏郡王李道宗,但这两位都不在长安,且都手握大军,轻易拉拢反而会惹得陛下猜忌。”

杜荷道:“陛下倒不如放眼长远,从长计议。”

“长远?你指谁?”

“太子殿下,朝中这段时间正在整顿吏治,侯君集为吏部尚书,可谓是雷厉风行啊!”(未完待续。)

第二三七章 谢逸的推辞

侯君集已从陈州返回多日,现在官居吏部尚书,主持整顿吏治,并省官员。

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李世民为了提高大唐朝廷的行政效率,清除那些尸位素餐的冗员,想出这个主意来。

但这事办起来并不容易,非性情果断,行事雷厉风行之人不能胜任。

侯君集附和这些要求,就这般被看中了,为了让他当上这个吏部尚书,李世民可没少费工夫。嫁了东阳公主给辈分不太匹配的高履行,让原来的吏部尚书高士廉主动交权。

当然了,此举或许也有保全,维护高士廉的意思,毕竟高家是长孙皇后的亲娘舅。让高士廉得罪满朝文武,并非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