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是以下朝的时候,有不少人围绕在魏王殿下身边,或交谈,或恭维,至少也要混个脸熟。

一瘸一拐走在另一旁的太子李承乾见到此情此景,脸色别提有多阴沉了。

在他看来,今日父皇的举动又是明着打压自己,抬举老四李泰,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看看现在,有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围在李泰身边巴结,好似已经将其视为未来的储君,大唐天子一般。

但他们都忘了,自己才是太子,是未来大唐的主人。

然而……

一想起下朝之时,父皇特意叮嘱李泰,择日要幸延康坊魏王府,李承乾的心里边不由自主有些发慌,越发的不安……(未完待续。)

第二四四章 皇帝的暗示

没有人注意到,朝会之后长孙无忌悄然进了承庆殿。

往年的时候,作为娘家人,他前去给长孙皇后拜年倒在情理之中。

但是如今,长孙皇后崩逝已久,他入宫便只能是面见皇帝李世民的。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只是为拜年,舅婿俩私下聊聊天吗?

“辅机啊,朕找你过来是说说出兵高昌的人选。”李世民落座之后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长孙无忌在朝堂上没开口,但终究逃不过这“一劫”,该说的还是得说,身为当朝司空,大事总的有个态度。

长孙无忌轻声道:“陛下,已经下定决心与高昌开战?”

“要不然呢?”李世民的一句反问彻底说明态度。

长孙无忌道:“高昌之乱确当讨伐之,只是此战得调动不少兵力啊!”

“朕已经想过了,数千里之路,要保证粮草,恐怕也就可以调动万余兵马。”李世民叹道:“兵力有限,所以率兵的将领就至关重要,颇为棘手。”

“陛下可有初步人选?”长孙无忌小声询问,大有反客为主的意思。

李世民笑道:“滑头,你盘着指头算算,能担此重任的能有几个人?”

“呃……陛下这么一说,倒真是。”长孙无忌道:“李绩在并州恐怕走不开,江夏郡王在灵州需得防备着薛延陀,薛万彻年级大了些……”

“所以只有他了!”李世民皱着眉头道:“还非得让朕先说出来,你与朕之间用得着如此藏着掖着,客套虚伪吗?”

“是是!”长孙无忌仍旧是唯唯诺诺,但到底派何人出兵,他仍旧只字不提。

李世民倒也不是真生气,悠悠道:“侯君集乃一介武将,为人果敢,让他主持吏部有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整饬吏治做的不错。但为此也没少得罪人,朕对不住他。

按理说该给他些许补偿的,但高昌是块硬骨头,可能除了侯君集,没有旁人能够担此重任,所以少不得的委屈他了。”

长孙无忌附和道:“潞国公乃我朝数一数二的武将,想必官场,军旅才真正适合他,想必他也愿意为陛下分忧。”

李世民道:“嗯,话虽如此。但还是得和君集好好说说,朕不想用一纸诏书压人,让大臣们心有怨怼。”

“陛下圣明!”

“哼!”李世民佯作不悦,表情一转道:“朕听说承乾和青雀都给你送年礼了?”

“啊是,诸皇子女孝顺,都记得臣这个舅舅,不只是太子和魏王,晋王殿下,城阳、衡山和晋阳三位公主也有礼物相赠。陛下放心。臣也准备了丰厚的压岁钱。”

“哼,休要和朕绕弯子,给外甥们压岁钱那是你应该的,难道朕会担心你亏待了外甥们?”

李世民蹙眉道:“至于外甥们孝敬你也是应该的。不过雉奴和公主们送的那点东西实在微薄,哪比的承乾与青雀。”

长孙无忌道:“礼轻人意重,外甥(女)们的心意,无论轻重。臣都心满意足。”

“得了,顾左右而言他有意思吗?”

“陛下,手下手背都是肉。他们都是陛下的儿子,臣的外甥。”长孙无忌一咬牙,说出了一句看似有些莫名其妙的回答。

但李世民却懂,听到这个回答之后是许久的沉默,好半天才道:“如果是平民之家,朕自然乐意一视同仁,奈何他们生在皇家,这万里江山……”

“陛下,正因如此才需格外慎重。”长孙无忌急忙劝谏。

“朕心里有数。”李世民道:“若非不得已,朕岂会给自己找麻烦?”

“延康坊陛下是去定了?”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试探询问。

“当然!”李世民笑道:“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