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1/4页)

“郡主这是……”谢逸难免有些不解。

李安宁摇头叹道:“这辈子想要寻个好夫人恐怕是难了……”

“此话怎讲?郡主姿容上佳,乃是王府千金,出身高贵,来日定能觅得良配。”

听到谢逸的话,李安宁的表情更加低沉,轻轻摇头,沉吟道:“就是因为这个出身,貌似高贵,但实际上却……”

见谢逸脸上又迷惘神色,李安宁轻声道:“安宁除了是郡主,还有一重身份,那便是宗女!”

提到宗女两个字,谢逸心中默然一动,想到了两个字,难怪……

李安宁续道:“古来和亲嫁公主,可有一个是帝祚皇女?没有,都是宗室之女。汉之解忧公主、前隋的义成公主,本朝的弘化公主皆是如此。

皇帝哪里舍得自己的女儿远嫁他乡,最终倒霉的只能是我们这些宗室之女,顶着公主的封号,远去他乡异国,孤苦一生。”

谢逸心中一凛,这话说的倒是一点不错,从汉到唐,和亲周边不足的事情时常有,嫁出去的大都是宗室之女。

李安宁似乎也有这般担心,担心成为和亲人选,事实上他们的婚事确实由不得自己,而是由皇帝亲自赐婚,作为政治筹码。

谢逸劝道:“和亲终是少数,郡主未必会交此运,还是莫要担心。”

“但愿吧!”李安宁悠悠道:“开国之初,宗室本就不多,宗女更少,但愿这两年朝廷不要有和亲,让我顺利出嫁。不说嫁得如意郎了,只要能嫁在中原,留在长安,安宁便千百个乐意了。”

看到小郡主略微有些凄苦的神色,谢逸安慰道:“郡主放心好了,不会的,郡主绝对不会和亲,肯定能嫁得长安如意郎。”(未完待续。。)

第二二七章 谢郎归

史书留笔的“和亲”盛事不少,往往被赋予很浓重的历史意义。

从后世来看,或许如此吧!

但当时的情景,恐怕不尽然,如果在军事和政治上能折服对方,何须用一个柔弱女子去笼络?

历史上的宋朝虽然软弱,但一直引以为傲的便是从来不曾嫁公主和亲异邦。

“和亲”之举,伤害的最大的便是公主本人。

册封为公主,嫁过去便为王后,貌似尊贵,但其中凄苦只有公主们自己知道。

毕竟是远嫁他乡,毕竟邦国地域不同,汉家璀璨文明教导出来的淑女未必能适应草原生活,生活往往不如意。

“和亲”想要嫁得如意郎更是难上加难,往往对方的君王都已年老,老夫少妻本就委屈。待君王去世,按照草原风俗还得下嫁其继子,何其悲哉?

总而言之,和亲的公主大都不如意,幸福者凤毛菱角,偶尔的一对也是小说演义与影视剧编造出来的。纯粹的政治婚姻,何来恩爱幸福之说?

所以李安宁不愿意和亲也在情理之中,但她的宗女身份却很敏感,风险很大。尤其是婚事由不得自己,也由不得父母,更让她不安。

谢逸自然少不得安慰,却也不全是安慰。

如果没有记错,唐太宗世是有几次和亲,但弘化公主已经嫁去吐谷浑;眼下如此局势,薛延陀的求婚肯定是不了了之了。

唯一一个便是西边的吐蕃了,文成公主进藏这回事太著名,谢逸自然不会忘记。

文成公主也是宗室女是肯定的,但是哪家王府的宗女就不知道了,从封号来看和李安宁没什么关系。

所以这和亲之事应该落不到她头上,所以信誓旦旦地笃定,李安宁肯定可以嫁得长安如意郎。

但小郡主却没有这么乐观。只是淡淡道:“借谢学士吉言,但愿如此。对了,听说贵府商行有不少新奇物事,待回到长安,定要去采买一二给亲友为贺礼。”

“郡主到访便是小店铺贵宾,定会好生接待。”谢逸道:“当然了,如果郡主不便出面,尽可以去找丽琬,店中生意都是丽琬在打理。”

“真的吗?若能得见郑夫人风华,倒是安宁的荣幸。”言笑之间。李安宁很是开心。

就这样,一路有说有笑,终于在寒冬腊月度过了渭水。

归心似箭,策马狂奔,故而比预期早了两三日。

傍晚,在长安城门关闭前的最后一刻钟,谢逸打马入城。狄知逊紧随其后,金城郡主李安宁则在侍卫的护送下返回江夏郡王府。

从龙首原入城,穿街过巷。经朱雀大街终于回到安业坊的淮阳县伯府。门房瞧见一行快马在门口停下,以为是有客人到访,正要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