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1/4页)

心细如发,想到这些至关紧要,足以影响大局的细节,着实不简单啊!

“好的,我这就去,那你……”

谢逸道:“我想办法去东宫救陛下!”

显而易见,后者护驾的功劳非同凡响,一般人肯定会在乎后者,甚至会觉得谢逸是故意如此安排抢夺功劳。

但幸好孙伏伽是个极为理性之人,他清楚地知道这次护驾的难度,成功了自然是大功一件,若失败了恐怕不只是身死殒命,后果可能比想象的更为严重。孙伏伽自觉以自己的能耐恐怕未必能够办好,人还是得有自知之明,尤其是关键的时候。

孙伏伽没有多想,同样也没有多问谢逸会怎么办,便转身往政事堂而去。

一旁的晋阳公主李明达却仍旧处于惊慌之中,着急道:“谢长史,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救父皇?”

谢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太子要弑君弑父谋反,自然是要发动兵变的。在东宫尚未有足够武力自保的情形下,他不会草率地对李世民动手,而是要等到杜荷与李安俨等人率领左屯卫的兵马赶到,与东宫六率联合在一起才会动手。

而在此之前为了不走漏风声,左屯卫是不会事先行动,所以这就有了营救护驾的时间差。

“公主殿下,现在要想救陛下,得通知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日带兵控制左屯卫,并赶到东宫护驾。”

谢逸道:“我虽与程将军有交情,可以通知他紧急情况,但调动左武卫大军是要陛下御旨或者鱼符的。”

“这可如何是好?”晋阳公主李明达急切道:“父皇如今身在东宫,鱼符自是随身携带,更无法下达旨意。”

谢逸为难道:“所以此事难办,只能待政事堂诸位宰相到后联名下发政令,请程将军出兵……”

“那岂不是很晚,父皇的安危……”李明达关心父亲,甚是着急,慌乱中他看到了承庆殿的御案,灵机一动道:“我有办法,我的字迹和父皇十分相似,而且承庆殿里本身就有玺印,可以借父皇的旨意调动兵马!”

没错,谢逸猛然想起新年之前在芙蓉园里,晋阳公主曾写了一副字送给字迹,当时晋王李治曾提及此事。李明达的书法是一绝,一手飞白体和李世民写的十分相似,萧禹这样的书法大家都没看出来,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再用上印玺,从承庆殿里送出去,当真算是皇帝圣旨,外面不明真相的人肯定会相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调动兵马,以免耽误时间,耽误大事。

可是此举毫无疑问等于是矫诏,假传圣旨,这在封建帝王时代是大忌,哪怕是为了救李世民,但估计事后他还会找自己的麻烦,甚至问罪。至于晋阳公主,肯定也是有过错的,但身份特殊,估计到最后没什么大的麻烦。

要不要这么做呢?

谢逸沉吟片刻,还是点头了,李明达也不耽搁,当即走到御案边,按照谢逸给出的说辞开始奋笔疾书,字迹和御笔确实没有什么差别。

而今只能这样了,要是李世民真的被李承乾杀了,还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到时候局势大乱,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今日确实假传圣旨了,而且还调动了兵马,这肯定是犯忌讳的。但目的是为了救驾,李世民不是糊涂蛋,他总不至于恩将仇报吧?

顾不得那么多了,现在就这么做!

谢逸道:“公主殿下,我去传旨,你……”

“要我说什么逍遥哥哥尽管说,我能做好。”李明达信誓旦旦,他很希望自己能为营救父皇做点什么。

谢逸沉吟片刻,说道:“那好,公主殿下如果能做到镇定如故,现在就入东宫去,假称后宫诸位娘娘代先皇后为魏征大人准备了祭品,趁机将情形告知陛下。”(未完待续。)

第三九三章 宫变始

正如谢逸猜想的那样,接到大理寺的奏报之后,李世民也认为嫡长子是冤枉的,自己有些苛待他了,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有那么一丝歉疚,心里甚至打算怎么补偿长子。

这个时候东宫前来邀请,儿子要在设祭悼念魏征,邀请自己参加。李世民对此非常欣慰,这说明儿子确实在改过自新,而且开始变得有情义,开始懂得知恩图报。哪怕只是作秀,也是不错且切实有效的手段,有利于重塑东宫形,算得上是好事。

这是李世民很想看到,也非常欣喜的局面,他觉得应该予以鼓励,而且是祭奠魏征的活动,自己出息似乎理所应当。因此伟大的李二陛下很放松,更没有多想自小乖巧懂事,寄予厚望的嫡长子会有谋逆之心,只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