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 (第1/4页)

谢逸被杜惜君从炕上叫醒,催促着穿好朝服,睡醒惺忪地前往皇宫上朝。

新年第一天大朝会,长安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得参加,参议国朝礼仪,制度沿革的弘文馆学士怎能例外?

唉,苦啊!这大清早的,比后世上早班都要早。

来到宫门口,瞧见许多官员都是一副睡眼惺忪,精神不济的状态。

呵呵,节后综合症这病不分年代,大唐也是有的。节后第一天早朝,大家不容易啊!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夫子,更是辛苦,不过也有例外。谢逸注意到,自家单位弘文馆的老领导,八十高龄的永兴县公虞世南便老当益壮,精神矍铄。

谢逸很想上前打个招呼,不想晨钟敲响,只得跟随大队官员依次进入太极殿,聆听圣训,参议朝政。

这是谢逸第一回上朝,虽说之前已经在殿中省学过礼仪,但难免不熟悉。好在天色昏暗,谢学士品级也不高,跟随在众臣后面,依样画葫芦,倒也能够从容应对。

虽然灯烛高照,但距离太远,谢逸只瞧见丹陛之下有个人傲然而立,自然是李二陛下无意。但他的尊容,实在看不清楚,声音也微微有些模糊。

朝会之初,大概是一些礼仪性的东西,有宰相上奏祭祀事宜,三省六部的长官也纷纷出列奏事。

内容大概是上年度的工作总结,以及本年度工作展望。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程序性的事宜,并无特别之处。

直到三省的宰相,六部尚书闭口,皇帝才询问朝臣是否有其他奏请事宜。如果把朝会比作一场辩论会,现在算是自由辩论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

谢逸好奇地瞧着前面,完全一副看热闹的心态,但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出班奏请的人竟然是——虞世南!

更没想到的是,虞世南递上一份奏表,沉声道:“陛下,臣已老迈,残躯衰弱,精力不济,恐无力再辅佐帝君,尽忠王事,臣请辞归养。”

……(未完待续。。)

ps: 第六更送上!

第一一三章 朝堂惊雷响

贞观十二年的第一次朝会,虞世南上表辞官!

众臣略感惊讶,毕竟一位重臣退出朝堂,且如此突然,必然会有一些影响。

转念一想,众臣又觉此事在情理之中,毕竟虞世南已经八十高龄,也该致仕,颐养天年了。

纵然是不辞官,他又能再活几年,再站立于朝堂几载?倒不如趁着现在身子骨还硬朗,回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名利双收。

不过也有人感到惊讶,除了长孙无忌,几乎所有的紫袍大员都目光凝重。

他们比旁人更清楚,虞世南在当前微妙的朝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辞官,不会立即有重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影响着实不小。

然而皇帝李世民似乎并不诧异,欣然道:“虞卿年迈,为大唐辛苦多年,安养晚年是应该的,朕准许。”

皇帝批准了?!

见此状况,很多聪明远谋之人顿时明白,虞世南辞官并非临时之举,而是早就和皇帝陛下商量,并且达成了默契。

也对!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臣,又没有突发状况,怎会仓促辞官呢?

既然皇帝现在准许虞世南离开,肯定已经选好了继任者,或者替代者,或者用另一种方式维持平衡。

那么究竟是哪种方式?或者哪个人呢?

骤觉形单影只的岑文本和萧瑀最为关心,但他们没有焦躁不安,亦不曾左顾右盼。一个官员,想要立足朝堂,如果只会用眼睛观察,前程绝对不会远大。

李世民对请辞的虞世南好一番褒奖,准许其请辞,并给予不少赏赐,令其安度晚年。

虞世南躬身谢恩。向皇帝行礼后,转身离开太极殿,永远离开朝堂。

满朝文武自发目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离去,谢逸注意到,虞世南的精神状态与先前略有不同。

没有了先前那般精神矍铄,此刻看起来越发苍老,有些疲惫,却也多了些许轻松神色。

从身畔走过时,波澜不惊的虞世南终究还是没忍住,抬头看了一眼谢逸。目光中多有期许鼓励。

谢逸礼貌点头示意,他并未多想,只以为这是一个老领导退休时,对青睐的后辈些许鼓励。

然后在有心人眼里,这一幕意义非凡。

许多智谋高远之人顿时明白过来,为何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可以进入弘文馆,因为里面刚刚走出去一位垂暮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