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1/4页)

但纵然谢逸回不来,郑丽琬也不会嫁给自己,自己也没那个勇气提出任何非分之想,结果只能是俏佳人变成俏寡妇。

颇有怜香惜玉之心的李景桓当然不忍看到佳人不幸的情景,可按照传回来的消息,使臣确实可能……

唉!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让人不胜唏嘘的事情,但愿谢逸能活着回来吧!不要让郑丽琬再成为寡妇。不要让佳人再伤心。

李道宗没有儿子那么多复杂的理由,但心思是相同的,他也希望谢逸能够归来,并且有些有根据的“奢望”。谢逸才智卓是出了名的,又是擅长于随机应变,兴许在危局之下有办法逃出虎口,顺利回到大唐境内。

所以在调动大军严阵以待的同时,李道宗还让儿子李景桓率领兵马前去边境接应。前军斥候已然进入双方的军事真空地带,甚至是悄悄进入薛延陀境内,只为探查消息以及可能的接应。

不管谢逸和狄知逊能否能讨回来。做好接应是自己的本分,李道宗觉得自己有这个意外和责任。

与此同时,关于使团的一切消息全都传到了长安,送去了太极宫承庆殿。

……

太极宫承庆殿,正在高照的艳阳下赏菊花的李世民被惊扰了,盖因为中书省接到李绩和李道宗两个人的奏疏,不得不赶回承庆殿。

中书舍人马周脚步匆匆而来,李世民顿觉不妙,待接过奏疏一看。整个人的表情顿时有些不好了。

出使薛延陀的使团出事了!

准确来说,使团还在,但的呃使臣竟然——失踪了?

这算是怎么回事?李世民有些蒙,然后下意识生出些许念头来。薛延陀人难道要谋反吗?难道还是走到了必须动兵的地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世民自然不怕事,虽说原本不想立即动兵,但如果薛延陀人真的不知死活。那么他不介意立即动手教训。

不就是开战嘛,左右不过是多花费点钱粮,多付出点精力和代价而已。如今的大唐有这个资本,大唐的天威和尊严是绝对不能被亵渎,这是原则性问题。

真正让他恼火的是谢逸和狄知逊的失踪,虽说是“失踪”二字,但这种情况下,任谁也不会首先往好处想。

凶多吉少是所有人共同的第一印象,两位使臣八成是回不回来了

狄知逊是良臣,谢逸更寄予厚望,但是……

李世民突然有些后悔,也许不该派谢逸前去出使的,多少的一个人才,何必把他放在那么危险的境地下?今秋的庄稼已经收获,土豆和玉米的高产再次让他惊叹。

长孙无忌在农田里看到金灿灿的玉米,再称量亩产之后,当场不仅仅是惊叹,甚至算得上痛哭流涕,激动之情简直不能用言辞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是谢逸的功劳,虽说到目前为止仍旧不知道谢逸到底从何处得到的良种,但有高产的粮食存在,那就足够了,来源并不那么重要。

但相通的道理,也许谢逸身上还有很多神秘且神奇的东西,现在就让他这么“一命呜呼实在不值得的。

当初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可是圣贤教过的道理。自己怎么就忘了,将最年轻难得的臣子这般断送了?

一时间,李世民不由有些后悔,有些自责。

虽说薛延陀仍旧很大动兵的可能,谢逸和狄知逊看似没有完成出使任务,但此刻李世民心里没有一点怪罪之意。

毕竟这并非是个容易的差事,换个人未必能完成好,何况草原上可能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麻烦和突发情况。

薛延陀没有直接竖起大旗发烫,夷男不曾直接率兵马南下进犯,而是弄出使臣“失踪”这样的说辞,某种程度上已经算谢逸和狄知逊的成功了。

也许草原上出了什么变故,是谢逸和狄知逊通过一些个人努力,将薛延陀人逼到了如今的地步。也许谢逸和狄知逊是真的“失踪”了,他们迫不得已出此下策略,然后害苦了薛延陀人,让他们举棋不定,不敢轻举妄动。

也许……谢

逸和狄知逊此刻藏身何处,或者在在回来的路上,最不济便是被薛延陀给扣下了,但应该还回得来。

但愿如此吧!

李世民沉吟许久,也不曾召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重臣商议,便乾纲独断,抬头对中书舍人马周道:“立即拟旨,着李绩与李道宗密切监视薛延陀,严阵以待,户部随时做好运动军粮的准备。

边军全力搜索,务必尽力营救谢逸与狄知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