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 (第1/4页)

这喜事明白了,那忧愁又是什么呢?

李世民沉声道;“狄知逊和谢逸能回来也是好运道,他们这一路上没少吃苦头,在薛延陀汗帐,察觉了夷男与西突厥勾结的情况,这才不得不暗中潜逃的。

薛延陀人所谓的失踪与搜救,实际上是搜捕和追杀,即便到了边境之地,李道宗之子李景桓前去接应之时,夷男之子大度设仍旧嚣张不认,将我大唐使臣称之为蟊贼。”

众臣听到这番说辞,都能够想象谢逸和狄知逊这一路上的辛苦和惊险,更愤怒于薛延陀的嚣张。

李世民表现相当激动,愤愤不平道:“我大唐天威赫赫,竟然被人如此羞辱,竟敢当着我大唐兵卒的面谋害我大唐使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的意思是出兵讨伐薛延陀?”房玄龄见到皇帝陛下龙颜大怒的情景,小声询问。

李世民朗声道:“朕确有此意,你等以为呢?”

众臣下意识都有迟疑,讨伐薛延陀乃是大事,自然不能轻易决断,而且此事也颇为矛盾。当初之所以要派使臣前往,为的是拖延时间,暂缓与薛延陀开战。

但出使归来之后,便成了出兵讨伐,难免有些突兀,还有几分朝令夕改的意思。不过对于皇帝陛下的这种态度,大臣们都持……至少没有明确反对的。

谋杀使臣,藐视大唐,薛延陀的做法已经触及大唐尊荣,以及李二陛下的尊崇,属于罪无可恕,征讨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无论怎样都有些不妥之处,都算不上最佳办法,所以当李世民提出之后,承庆殿里少不得有些安静。

许久之后,房玄龄才沉声道:“陛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臣观夷男举止似也无开战之意。既然如此,或许有更稳妥的解决办法!”(未完待续。。)

第二二二章 问罪羔羊

李世民心中确实生出了立即对薛延陀用兵的想法 ,尽管这并非一个好时机,先前既定方略是尽可能避免立即开战。

之所以派谢逸和狄知逊前往草原出使,目的也正在于此,然而出使的结果却让李二陛下大为光火。

薛延陀意欲谋害使臣的行为,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打大唐的脸面,侵害大唐的尊严与李唐皇家天威。

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忍的,自打接受了“天可汗”这个称号,他就对名誉和面子就格外重视,绝对不容他人不容侵犯。

薛延陀的行为已经越过了李二陛下底线,帝王之威受到挑衅,焉能不动声色?

所以的李世民生出了动兵的心思,倒不如趁着现在的由头,直接出兵,说轻点是教训薛延陀,给周边各部族一个警告,杀一儆百。

说严重点,那就趁机灭掉薛延陀,将大唐的北部边境线继续向北拓展,争取将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囊括进去。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有这样宏达的志向的。

自打秦皇汉武之后,中原王朝已经黯然了太久,东晋十六国,五胡乱中华太过残忍,太过黯然。

但如今不同了,大唐一统天下,国势赫赫,正是趁机开疆拓土,重现秦汉盛世,重现汉家风采威势的好机会。

虽说李二陛下身上有浓重的胡人血统,但坐上皇位以后,他早就将真正的老祖宗抛诸脑后了,时刻一汉家人自居。

现在李唐皇室乃是陇西李氏之后,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尽管陇西李氏并不乐意承认有这么一门亲戚。

李二陛下这番豪言壮语出口之后,群臣的反应却很冷淡。似乎并不怎么支持。

房玄龄便直言不讳道:“陛下,此事最好还是从长计议的,兴许有其他解决途径,不见得非得出兵,毕竟眼下并非出兵良机。”

“玄龄所言倒也不假,朕也知道眼下并非出兵良机。但薛延陀嚣张,夷男桀骜,两面三刀,若在不敲打,恐怕往后……”

“陛下,薛延陀是需要敲打,如果可以,仿照东边突厥之故行事倒也不错。但动兵北伐,非旦夕可以建功。仓促之间自然是不行的,须得准备万全才行。”

房玄龄道:“当年北伐东边突厥颉利,我大唐准备了四五年,也是历经惊险才最终获胜。如今的薛延陀实力强大,不比当年的东边突厥差,冒然动兵未必会立即就建功,说不定还会有得不偿失,使得北方草原再起战火。”

闻听此言。李世民不由皱起眉头,沉吟片刻后目光落到了长孙无忌身上。问道:“辅机,你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抬头看向李二陛下,余光中恰好看到房玄龄也在注视着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