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 (第1/4页)

为了激励死囚坦然积极参与,朝廷也顺便立下规矩,只要经过实验不死,将不会再处斩。甚至可以根据所犯罪责的严重性,酌情减刑。甚至直接开释。

如此优厚的条件,应当可以吸引那些死囚主动参与实验。也算符合谢逸所谓的人道主义原则,同时也不会因为心理上的畏惧影响实验结果。

为了消灭天花,为天下百姓的健康计,此举完全值得,舆论不仅不会指责,甚至有可能多有褒扬。

不赔反而可能会赚的好事,何乐不为呢?

这事定下来后,一个问号出现在很多人心头,包括皇帝李世民。

自古以来。天花肆虐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一直苦无防治之法;多少年来,有多少医者志士都致力研究,毫无结果。

连医术高明的孙神仙都束手无策,结果牢狱中的谢逸三言两语便有了主意。

这事似乎不大合乎情理。

虽说谢逸在医术上有些造诣,但是天花这种恶疾……他从哪里知道牛痘之法的?凭空臆想便敢有如此把握?

不应该!

李世民也有类似的怀疑,他也下意识想到了一个答案——骑青牛的老仙翁。

难道真是那位白须白发的老神仙所授?在李世民眼里,谢逸身上的很多匪夷所思之事只能用神仙之说来解释。

如果是这样……

难道此子真是太上玄元皇帝,或者说老天爷派来辅佐自己。辅佐大唐,可以济世安民的人才?

这是李世民第二次生出这样的念头,比第一次在陕州时更为强烈。

一个人被“赋予”如此重任,所行之事基本处处有利于大唐。只因为他和杜伏威有点关联,便会行行刺谋逆之事?

李世民心中断然否决!

顷刻之间,狱中的谢逸又简在帝心,那些所谓的罪责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陛下。既然此番实验如此要紧,不若先放谢逸出大理寺,亲自参与实验。毕竟方法是他提出的。亲自参与,把握应该更大些。”

萧瑀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请求,一个颇为合理的请求,作为出身南方,身份最尊贵,资格最老的重臣,他终于发话了。

“谢逸身陷行刺案,乃是惊天大案,尚未调查清楚,如何能放他出狱?”说话的这位还是姓韦,立场已经不必再说。

萧瑀道:“防治天花更为要紧,凡事当需灵活变通,何必墨守成规?”

“说得轻巧,这方法是谢逸所言,就一定管用吗?焉知他不是为了逃出牢狱,另行谋划而出的鬼主意?”

一时间,朝堂上再次起了争执,而且是相持不下。

萧瑀开口,便等于是南方士族开口,但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如何能袖手旁观,眼看着南方趁机恢复元气,甚至坐大?

所以他们即便是同情谢逸的遭遇,甚至私下里愿意帮他的,也不得不象征性地阻挠。

结果先是势均力敌,但慢慢的萧瑀一方开始落了下风,不是每个人都是诸葛亮,所以“舌战群儒”这种桥段旁人学不来。

就在这个要紧的当口上,重量级砝码挺身而出。

“父皇,儿臣以为,应当暂赦谢逸出狱,与孙神仙一道主持牛痘实验。”

听到说话的声音,众人回过头来,看到英武伟岸的吴王李恪,一个个神情都有些变化,很精彩。

尤其已经能日常行走的太子李承乾,以及胖乎乎的魏王李泰,一时间眼中都浮现出震惊和难以掩饰的不悦。

“哦,李恪,说说你的理由。”李世民在一刹那微微的惊讶后,便神色如常,微笑询问。

“父皇,根据大理寺多日的调查来看,暂无证据表明谢逸有罪,长期关押本就不妥。何况他医术高明,关乎防治天花的大局,也应当特事特办。”

“吴王殿下,谢逸的话未必确信,行刺他终究有嫌疑,万一趁此机会行不轨之举,岂非得不偿失?”

李恪道:“毕竟谢逸多次有功于国,大唐不能苛待,更不能冤枉了功臣,请父皇明鉴。”

“嗯,李恪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轻轻点头。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奏禀!”李恪不失时机地补充一句,顿时有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李世民欣然应允:“何事?你说!”

“儿臣荣幸被父皇册封为吴王,故而对东南吴楚之地多有关注;且儿臣亦驻防安州,荆襄亦属南方。所以儿臣对南方百姓的心思有些了解。”

李恪悠悠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