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页)

本来一家人正其乐融融,不曾想突然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权万纪遭遇行刺是一件很敏感,也很特别的事情,一个王府的长史在城中,在王府门口遭到行刺。

然后闹得满城风雨,并且闹到了长安城里,结果是一道圣旨下来,刑部尚书亲自前来,要将当事人全部带回长安问话。

这件事耐人寻味啊,谢逸听说之后立即排除了李佑动手杀人的可能性,如果真是李佑动手,他该做的很隐秘。

不会那么愚蠢地在王府大门口的街道上动手,更不会派出过从甚密的昝君谟、梁猛彪出手,否则岂非告诉所有人,这是自己动的手脚?

李佑应该不至于那么愚蠢,不过旁人就不好说了,倒不是说愚蠢与否的问题,而是……或许是故意而为之。

阴弘智有这个动机,算是嫌疑人之意。再者,躲藏在暗处的王君多也很有可能挑拨离间,因为根据夜北的调查昝君谟、梁猛彪两人与河洛的草莽绿林有联系,这背后本身就与王家联系紧密。

既然王君多在齐州,那么他导演这场齐州大戏的可能性就肯定存在。总而言之,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激化李佑和权万纪之间的矛盾,继而挑起李家父子相互猜忌,然后拔刀相向。

现在这个局面,要么李佑乖乖前去长安束手就擒,从形式上来看,这也是李佑唯一的选择。至少在皇帝李世明自己看来是这样的,否则他不会下这样一道圣旨,然后让刑部尚书轻率地前来齐州,想要就此解决问题。

谢逸很幸运,幸好他读过历史书。知道原本历史上的齐王李佑是有可能会反叛的,所以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考量,并且有心理准备。

既然如此,齐王李佑乖乖前去长安的概率很低,如果他不去长安会怎么样呢?那可就是赤果果的抗旨,等同反叛。

尽管针管是七年尚未到。但叛乱似乎已经等不下去了,齐州要出乱子。谢逸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当此之时能怎么办呢?

阻止叛乱吗?

似乎已经来不及了,李佑现在要么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么是箭已离弦,一切都为时已晚。

加之本身和李佑的关系并不算好,对于一个想要反叛的皇子而言,一个从都城奉皇命而来的侯爷会显得很多余,必然欲除之而后快。

哪里会听从自己的劝说呢?只怕现在杀手已经在路上了吧?想到这里。谢逸猛然心里咯噔一下。

说的没错啊,如果李佑真的狠下心来反叛,对自己动手是必然的。除了自己,齐州刺史,自家老岳父徐孝德也在刺杀的名单上,除非愿意顺从于他,否则必定是人头落地,身首异处的下场。

只是顺从他……

李佑能成功?谢逸暗自摇头。不禁觉得有些可笑,大唐太平盛世。朗朗乾坤,造反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些年的为政之策还是很不错的,颇得百姓喜爱赞成。这些年可谓是天下归心,国泰民安,百姓是不想打仗的。

所谓人心向背在古代的战争中至关重要。李世民已经拿稳了这一点,其他人焉有胜算?所以贞观年间的大唐,谁想要反叛成功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也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如果是其他的枭雄豪杰。甚至是绿林头目反叛倒也罢了,李佑身为一个皇子,举兵谋反自己的父亲。儿子反抗老爹,这在古代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李佑某种程度上已经触及了这个时代人的道德底线,焉能得到世人的直接?

阴弘智信誓旦旦,只要举兵就能得到山东士族的支持,这话说的也未免太过轻巧。山东世家或许是不满谢李世民,但是跟着李佑起兵谋反却没几个人愿意干,更不会支持。

即便这些都不是问题,谋反主要还是拼得双方的兵力和战场交锋,李佑手下有什么?齐王府的侍卫,大抵还会谋夺齐州的驻军吧,所以说的刺史徐孝德现在比较危险,除此之外便是齐王府招募的那些所谓的死士,以及与之有关联的绿林好汉。

如果是隋末天下大乱,有这些病例或许就能割据一方,成为一介反王诸侯。如果运气好,谋划的方,甚至还真能够成一片气候。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一群配制看起来完全就是乌合之众。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大唐天下豪杰,远的不说光是宋州驻跸的吴王李恪就能的出兵阻止,然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大概就要出动了。

叛乱是古代皇帝最为忌讳的事情,哪怕规模不大,也会重拳出击,将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么做自然是有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