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 (第1/4页)

是什么人有这样的动机,或者说皇帝陛下在怀疑什么人?以长孙无忌的老谋深算岂能不知?只需要略微动动心思马上就反应过来,再略微想想便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陛下,臣愚钝。”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李世民皱着眉头,什么也没有说,也许长孙无忌的这个回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长孙无忌也同样以沉默回应,一时间承庆殿里的气氛少不得有些古怪,确实有些古怪。

“好了,朕也不为难你了。”

“谢陛下体谅。”长孙无忌这才松了口气,然后问道:“那此事该当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李世民沉声道:“让他们继续闹吧,你在安排几个人弹劾,把这件事继续闹着,朕暂时不做批示。”

“呃,陛下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先是一惊,旋即又大概领会了李二陛下的意思,但出于礼貌还是出声探问。

“不能让有人些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却毫无所得,很快便失望吧?与此同时,告诉李绩、李恪和谢逸,朕对他们信任如故,该怎么做他们应当知晓。”

李世民悠悠道:“朕也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借题发挥,有意搅混水的,没有朕的允许竟然想要浑水摸鱼,真是不知死活。”

长孙无忌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皇帝比喜爱还存了这个心思啊,如此一来,这件事恐怕就……

此时此刻,他真的有些同情那些借题发挥的人,看得出来,皇帝心里界定的人群范围不小啊!这样天大的事情只能听凭圣裁,已经不是自己一个臣子所能掺和的,即便自己是当朝司空,国舅,都没有这个资格,也不能参与其中。

“是,陛下圣明。”长孙无忌再次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场有些沉重的谈话。(未完待续。)

第三五九章 暗棋

长安朝堂上风雨依旧,对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的弹劾依旧,耐人寻味的是皇帝陛下并未作出批示。还有澄清,也没有向这几个人问罪,更没有解除他们的职务,大有冷处理的意思。

这不合规矩啊!

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大唐的制度和惯例,似乎也不符合一个君王该有的作为。皇子、朝中近臣和在外带兵的大将勾结在一起,这样敏感的问题,皇帝一点都不在乎,一点都不猜疑吗?

即便是皇帝陛下大度,仍旧信任他们,也该及时表态才是。不然这几位被弹劾的重臣心里能安稳吗?不安就会出乱子,长此以往,皇帝就不担心迟则生变?

这样的现象有些反常,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朝堂上下难免有些猜疑,有些不懂皇帝陛下的心思。

后来有种说法,声称可能与杨妃娘娘有关,听闻其有向皇帝陛下哭诉吴王蒙冤,请求陛下善待……

涉及到后庭宫闱,那就不是外臣们能够知晓和评论的事情了,为今之计,只愿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莫要受女人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事情就行。

……

宫廷之中的杨妃无疑是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贤良淑德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有些狐媚惑主,干涉政事。

不过她不在意,也愿意承受这些污名,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儿子,一切都好说。她原本是不希望儿子卷入任何纷争的,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甚至也由不得儿子,当卷入进来你的时候,一切的情况便不同了。

到底是福是祸,现在谁也说不好。

齐王的叛乱认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引子,以后皇子们的内斗会越发的激烈,好运会落到儿子身上?

杨妃从来认不曾这般乐观。即便是先前李世民对李恪颇有回护之意,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敏感讯号,杨妃也没有当回事。

血统问题是李恪最大的障碍,根本改变不得,也会是最大的阻碍,没有人能够接受一个前朝皇室外孙成为皇帝的。

在这一件事上,杨妃格外笃定,所以他从来不报任何非分之想,一切的一切都以儿子的平安为主。要知道自己有两个儿子,只有李恪平安了。李黯也才能安然无事,这是她唯一的祈求。

但形势总是出乎意料,总是让李恪推向风口浪尖,这样让她很是担忧。无论将来是太子还是魏王登基,谁能容得下李恪呢?

所以杨妃不得不考虑皇帝的身后之事,不得不为儿子的将来做打算。杨妃少不得要计算,哪个皇子上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最为有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显然都不是,再把自家儿子排除在外。那么有资格问鼎皇位的皇子似乎只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