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部分 (第1/4页)

果不其然,程知节正在军营的帅帐里闭目小憩,有人来报淮阳郡公来访。

程知节和谢逸算是比较熟稔的,从当年在洛阳开始就比较熟悉,这些年每逢年节谢逸也没少给卢国公府送礼物。程知节平素喝的乃是谢家酒坊出品的最醇香的琼花酿。程家的儿媳妇们顶级香水供应就没断过。

交情是有的,谢逸年纪轻轻,爵职快速上升,程知节也很看好这个后辈。不过碍于谢逸和东宫与魏王府的关系比较紧张的缘故,彼此的来往不免少了一些。

今日谢逸却突然来访。而且还是来左武卫的军营拜访,这显然有些不同寻常。程知节不敢怠慢,立即起身相迎,哈哈笑道:“逍遥啊,今日怎么有空来看我老程?”

“卢国公接旨!”谢逸表情严肃,没有和老程有半句玩笑,随手便举起手中的圣旨。

“啊,哦!”老程看清楚谢逸的表情,挺清楚那句话之后,表情也瞬间变得严肃恭敬。

“陛下手诏,请卢国公过目。”说话间,谢逸便把那封晋阳公主李明达书写的诏书递了过去。

程知节不敢怠慢,接过仔细一瞧,上面“天命所授,既寿永昌”的印痕清晰可见。自打当年从前隋萧皇后手中得到这方传国玉玺之后,李世民便视以为珍宝,但凡重要的诏书上都会盖上这方印章。

这儿传国玉玺是外人所模仿不来的,尤其是汉朝何太后摔掉的那个角镶金的痕迹十分明显。而且这手诏上的字迹确确实实是李世民的亲笔,李世民时常会赐给勋贵一些墨宝,程知节认得其笔迹。

这些年诏书基本上全都是出自于岑文本之手,已经许久没有看见到皇帝陛下亲笔书写的诏书了,所以这重要程度自然有上了一个档次。

再看看诏书的内容,程知节也便了然于心了,太子谋反,皇帝亲笔写调兵的手诏完全在情理之中,程知节倒也没有怀疑。

“逍遥,情况到底如何?”

“太子谋反,已经调动了左屯卫的兵马,陛下为了规劝太子,只身赴险进了东宫,命我前来传召卢国公前去救驾。”

谢逸当然不能说李世民是被骗入了东宫,只能用这么一个借口,李二陛下对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特别钟爱。此时拳拳爱子之心入东宫规劝倒也说得过去,虽然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此举有些不太理智。

但程知节没有多想,手诏是皇帝亲笔无疑,此等大事没有让宦官和侍卫前来传旨而是让谢逸前来不足为奇,大概谢逸当时更好在吧!这小子运气真好,遇到谋反这等大事。深得皇帝如此信任实在是难得。

而且谢逸不失时机地补充道:“卢国公,今日纥干承基刚刚交待太子意欲谋反之事,我去承庆殿奏报,当时恰好东宫以设祭悼念魏征,假意邀请陛下,陛下为了挽救太子。所以才有如此安排。”

“好,我这就点齐了兵马,前去东宫救驾!”程知节没有犹豫,当即点头应允。

谢逸道:“卢国公,你当务之急是阻止左屯卫的杜荷与李安俨所部,陛下身在东宫处于危险之中,除了大张旗鼓前去救驾,恐还需精锐之士前去护卫左右。这会我得赶回太极宫,调动羽林卫精锐之士突入东宫。外面就交给你了。”

“好!”看着谢逸离去的背影,程知节心中多少浮现起一丝丝疑惑,羽林卫此时不应该做好准备,甚至已经潜入东宫了吗?为何素来谨慎周全的皇帝陛下这次的安排如此仓促呢?

有那么一瞬间,他怀疑过谢逸,但手中的诏书千真万确,确实是皇帝御笔,还有传国玉玺。即便是字迹能够模仿。这玉玺可不是寻常人能够拿到的,而且谢逸似乎也没有这个胆量和必要。

无论情况如何。这件事都必须宁可信其有,皇帝陛下的安危最为重要,而自己对大唐和皇帝陛下的赤胆忠心从来不曾有变。倘若情况有变,自己始终会站在忠于皇帝,忠于大唐的一面,这就足够了。

谢逸也是没有办法。他对程知节只能采取期盼的方式,否则很难解释伪造诏书的问题,而且还会耽误至关重要的时间。只是仓促之间,想要将谎话说的天衣无缝有些困难,难免会有瑕疵。只是此刻已经顾不得这许多。

羽林卫压根没有准备,李世民仍旧在东宫之中,倘若他的安危有丝毫闪失,自己的一切努力将会白费,而且还会承担很严重的后果,危及身家性命的后果。何况晋阳公主也进了东宫,是自己一手将她送进危情险地,若不能保证她的安全,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至于羽林卫自己肯定无法调动,现在想要进东宫护驾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无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