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1/4页)

不得不说,演绎小说有时候能神话一些人,比如蜀国丞相诸葛亮,还有姜太公;也能丑化一些人本来端正的名人,比如宋朝开国大将潘美,宰相庞籍,莫名其妙就成了奸臣潘仁美和庞太师,凭白受到后世关中的咒骂,实在太冤枉。很遗憾,眼前这位张士贵也是其中一个受害者。

如果他们知道将来有人这样黑自己,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没有从坟墓里爬出来找作者们算账,实在算是仁慈了。

张士贵笑道:“谢长史,殿下是皇子,所以可以入住晋阳宫,您是臣子,虽然是王府长史,但到底有区别。

但在别处为你安排住处,不方便你侍候晋王殿下,所以和晋阳宫监沟通之后,决定外宫的朝房内给谢长史安排个暂居之处,按规矩值守大臣可以留守皇城的,长安城里宰辅们值守弘文殿便是如此。谢长史是弘文馆学士,又是殿下的长史,自然有这个资格。”

“多谢张刺史。”谢逸不禁心生感慨,这个张士贵还真是有意思,考虑问题相当的周到啊。连这些细节都处置的妥妥当当,如此甚好,有人为自己打点好了也就不用操心了,万一不小心僭越了,指不定会被某些小人在背后捅刀子,被人诟病弹劾,现在则少了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说来,似乎还得感谢张士贵张刺史了。

“好,请殿下和谢长史进城,臣已经准备好了酒菜,为殿下和谢长史接风洗尘。”张士贵很客气,头前引路,邀请李治和谢逸入城。

谢逸哈哈笑道:“张刺史一片盛情,自然难却,只是殿下一路车马劳顿,不希望被过多打扰。”

张士贵也算是人老成精,立即听明白了谢逸话中的别样意味,当即点头道:“谢长史尽管放心,除了臣与一位幕僚外,再无旁人,请殿下尝尝晋阳特色菜肴,早些休息。”

听到这话,谢逸才放下心来,晋州属于绛郡,在晋阳以南,可以说从蒲津关到晋阳,晋州几乎是必经之地。

但李治和谢逸却绕过晋州不入,直接前往晋阳,如此行事,自然让很多人耐人寻味,甚至是蠢蠢不安。

根据目前收到的消息,有不少人从晋州等地来到晋阳,想要趁机面见晋王殿下和谢长史,或者有些其他的什么打算,比如打探点什么消息。

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便是通过晋阳刺史张士贵,接风宴便是其中一个途径与方式。不过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张士贵还算是个懂事的明白人。(未完待续。)

第二七三章 内情出乎意料

长安城里,李承乾和李泰都收到了消息。

李治和谢逸过晋州而不入,这算什么?人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是负责,你们这般又是为何?算什么?

晋州刺史现在被李绩软禁着,不曾押送长安,本来是要等候朝廷的钦差前去审理的,结果等候许久,朝廷派出的代表却不曾前往。

估计现在英国公李绩多少有点郁闷,晋州上下也是惶惶不安,李承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毕竟晋州刺史是他举荐的,出了这么大一档子是,要说和自己全无关系那不可能。

举荐不当,失职这些是肯定的,但自从事发到今天,父皇一句话都没有说,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旁人根本无法揣测。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李承乾很是不安。

如果所料不错,父皇应该是在等待,等待李治和谢逸在河东的详细调查,他会根据晋州事态的具体内情,以及严重程度来判断,做出最后的决策。

李承乾现在有些吃不准,晋州那边的事情到底有多严重?自己推荐的晋州此事到底参与多深?

拿不准这个,就不知道会有多大的麻烦,做不出最合适的应对。他更担心的是,牵连的太深,最终连累到自己。

比如晋州刺史借着自己的名义招摇撞骗,做出什么过于不当的行为,最终全都算在自己头上。

自古以来,主子被仆从所累着不在少数,天知道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当前形势下,李承乾恨担心出现此等幺蛾子,如今还不能准确把握内情,更让人不安。

他很想派人前去晋州调查了解,但纥干承基阻止了他,声称此举很有可能给人口实。本来没有什么。也会被人说成东宫与晋州勾结,私下往来,传递消息,甚至对口供。

想想也对,如果因此被人拿住了把柄,着实不值当。

李承乾原本想着李治和谢逸能够早些查明事情真相,如此不管是死是活,自己都能早些安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