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李世民看到之后只是淡淡一笑,嫔妃和外戚们那点心思他都懂,只是会不会再有人入主中宫,会是谁……都不是他们说了算的。

真正让李世民心头一震的是另外一些奏疏,表面并不犀利,却暗藏刀锋,明里暗里都在指责他这个皇帝有过失。

从武德九年到如今的所有过失,其中包含些什么不言而喻,李世民看在眼里,重重将奏疏摔在御案之上。

怒火急速升腾,但在火山爆发之前,又冷静下来。高举的手掌缓缓落下,李世民突然笑了,也许这也是自己想要,也早就料到的结果。

不过这显然不是**,官员们纵然上书“直言”,言辞也很巧妙,都是有度的。民间一旦谣言四起,结果就全然不同了。

各种新奇的说辞都有,首先传开的是神话版本:传说当朝直臣魏征得上天旨意,处斩犯错的泾河龙王,龙王向皇帝陛下求助,请他在某日某时刻拖住魏征,从而救命。

结果陛下打了个盹,导致泾河龙王被斩杀。龙王的魂魄很生气,前来找陛下报仇,所以天降大雨,水淹东都。

神话故事喜闻乐见,老百姓纷纷信以为真,不由埋怨李二陛下,答应人家的请求怎么能忘记呢?看看,惹怒了龙王冤魂,现在天降大雨,害苦自己,也害苦老百姓了吧?

谢逸听到之后不由乐了,原来门神的传说最早是这个版本?泾河龙王没有去扰李世民的梦,而是直接降大雨也真是够猛的。

泾河龙王,竟然把雨下到洛阳来,黄河水君和洛水龙王能罢休吗?剧情变了,那么把秦叔宝和与尉迟恭找来,想必也无济于事……

……

神鬼志怪,传奇小说式的说辞,李世民一笑了之。但另外的流言就比较犀利了,有传言称这不是泾河龙王降雨,正是天降刑罚,是对李世民玄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惩罚。

这可是李世民最为敏感,最忌讳的话题,好被人无情地翻了出来,大肆渲染,大加指责。

手足相残,对父不孝,这在讲究礼法和孝悌的古代,可是莫大的污点,大部分人难以苟同。流言四起,对李世民的影响可想而知。

明德宫里,李世民脸色铁青,这样的局面他早有预料,毕竟不是第一次了。从贞观初年,关中大旱蝗灾起,但凡有天灾**,这样的传言就会风起,早已见怪不怪。

但他还是会难受,还是会生气,十一年了,人言依旧可畏!

纵然当年玄武门自己确实有错,那也是逼不得已,为什么没有人理解自己,原谅自己呢?

为了这件事,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些年夙兴夜寐,操劳国事,为的就是做个明君,让天下天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为此他可以放下面子,与颉利可汗定下渭水之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没用几年便一雪前耻,击败了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如今又威慑薛延陀,去岁击败了吐谷浑,使得大唐边疆安定,国威远扬。

对内则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努力使得政令清明,百姓有所依,有所养。李世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但稍有风吹草动,那些旧事便又会被翻出来。

此时此刻,李世民隐约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如何优秀,功绩没人看在眼里,很容易被人忽略。

但玄武门之变将会成为自己永远的耻辱,无论如何都洗刷不掉。只要有需要,就会被人翻出来,作为攻击自己的武器,被阴谋者利用的武器。

李世民坚信百姓淳朴,他们不会这样妄议皇家内事,也没有这个胆量。但凡有流言出现,必定是有人在幕后操纵,意图不轨。

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要将自己推下龙椅,推翻李家江山吗?

奢望很美好,但朕要让你们知道现实很残酷,李世民拳头砸在御案上,心中恨恨。

究竟是什么人在散播流言,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他不想追查,也没实际意义。

其实根本不用查,也能推测出个大概,只要这些人安分了,大唐的天空会晴朗很多。

如果是以往,面对这样窘迫被动的局面,自己说不定要低头说几句软话,往太庙请罪,甚至更改年号,或下罪己诏。

但是这回,李世民下定决心,绝不退让。

除了心里不服气外,更重要的是有底气。因为今年,大唐多了个叫谢逸的淮阳县子,他献上了几样神奇作物,足以安黎民之心,让“魑魅魍魉”闭嘴!

李世民悠悠问道:“青雀的文会未能如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