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1/4页)

孔颖达和张玄素等人为此义正言辞,激烈劝谏,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想要将太子殿下拉回正途,承认错误。

如果李承乾服个软这事可能也就过去了。但心情并不是很好的太子殿下显然不怎么乐意,态度更毫无积极可言。所以一来二去和两位太傅之间就从劝谏上升到了争辩,再到争吵的地步。

也许是孔颖达和张玄素为人太过方正古板,也许是以魏征为首谏臣们在朝堂上引发的直谏风气所影响。两位太傅完全没有退让的意思。认定了自己占着道理,便据理力争,言辞和态度更是格外激烈,全然忘记了教育方式。甚至面前是谁。

换作是以前的李二陛下,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纵然心里不痛快。但为了明君的想象也少不得需要作出些许姿态,听取谏言。但面前的不是当初的李世民,而是心胸大不如其的太子李承乾,情况自然也就不同了。

当劝谏过于激烈的是时候,孔颖达和张玄素不禁有些忘记了君臣礼数,言辞过于激烈,调门也高了许多,甚至口沫横飞。这一切落在李承乾眼里味道滋味就变了,你们这般吼着教训我,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所以谏言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引起了太子殿下强烈的不满和逆反心理,到最后甚至有些暴怒。三个人在东宫之中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李承乾本来想要拂袖而去,但孔颖达似乎不想让太子殿下就此离去,非要辩个清楚明白,让太子殿下认识到错误,所以上前阻拦。

李承乾气恼之下,本来走的有些快,孔颖达拦上来的时候,便下意识一把推了出去。人在气愤恼怒的时候,行为往往会失去分寸,李承乾这一推力量也比较大,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狠狠摔倒在地,跌的头破血流。

事情本来有很多意外成分,但是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意味已经完全不同,性质问题更为严重。

太傅在东宫因劝谏问题与太子发生冲突,结果头破血流,传遍长安的是这么一句话,然后再一引申就是太子动手打了老师。

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是可以下跪叩拜的对象,老师的地位与父母是同等的。动手打老师那是欺师灭祖,是大不孝的行为,堂堂太子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实在是有些……

此等行为,实在为人所不齿,甚至可以上升到太子失德的地步。

或许本来只是误会,太子可能也是无心之举,至少可以这么解释过去。但事后李承乾偏偏赌气没有去扶年老体弱的孔颖达,而是直接拂袖而去。

此举仿佛一下子就坐实了太子殿下暴怒推打师傅的罪名,太子殿下不尊师重道,毫无礼数与仁德啊!大唐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身为储君怎能这般无状,这般无礼无德?

君主若无仁德,国将不国啊,所以长安内外,大唐上下顿时全都高度关注此事。再加上有人刻意推波助澜,太子李承乾本来就不算很好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被人所不齿,也引发了巨大的质疑。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国本所在,太子的德行受到巨大质疑,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略微往严重里想一点,这可是会动摇东宫的大事情。

长安城里皇子之间的争斗本就激烈,齐王李佑谋反一事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根导火索,导致这种争斗被加剧。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宫里出了这么一件大事,无疑让李世民头疼不已。(未完待续。)

第三六五章 妩媚的倾听者

有道是三人成虎,当整个长安都流言四起的时候,太子失德的说法便更加深入人心。

魏王府里,李泰有些得意。

“想不到啊,本王的太子哥哥竟然这般莽撞,真是……”说话间,李泰嘴角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笑容和得意。

刘轩赞同道:“可不是,太子殴打孔颖达的说法已经传遍天下,太子此举完全是自绝死路啊!”

“也未必,只是孔颖达头破血流着从东宫离开,传言才会甚嚣尘上,但孔颖达本人、张玄素等人都没有开口,父皇也没有开口。”李泰对此表现的颇为冷静,并未盲目乐观。

“也是,如果不是一下子闹大了,想必陛下那边多半会息事宁人吧!”说完之后,刘轩这才赶忙闭嘴道:“属下冒昧揣度君父,殿下恕罪。”

“罢了,你说的也是实话,若事情没有闹大,父皇定然会安抚孔颖达,最多训诫东宫几句就完了。”李泰很清楚,只要太子没有完全失德,失去父皇的圣心,但凡有这样的事情,也多半会帮忙从中斡旋,帮着太子掩饰。

毕竟太子是他的儿子,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