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族人 (第1/2页)

许栀要先去通州,从通州坐船,一路到冀州,在冀州停留几日,依旧是坐船到钱塘,然后从钱塘一路走陆路去越州。

许栀注意到,老管事在城门之外接到一队人马之后,跟自己的队伍合在一起,随着自己的车队一路往通州而去。

大梁境内其实一直都很安稳,行走在路上,只要不是什么山高林密之处,基本上就会很安全,而且官道之上,百十里就会有一座驿站,官道修的也是极好,有些地方甚至是用青石铺地,马车走在路上没什么颠簸。

从通州上了船之后,一路往南,郑源源很是兴奋,从船舱往外看去,兴奋的脸都红了,对许栀说:“嫂嫂,你快看,岸边还有放牛的。”

许栀看了,果然在岸边有一个骑着牛的牧童,那牛慢悠悠的走着,牧童则是闲适的坐在牛背上,低着头摆弄什么东西,很快,一阵悠扬的笛声若隐若现的传了过来。

郑源源激动的说:“嫂嫂,那牧童吹笛了吗?这笛声听起来似有若无,实在是有意思。”

王嬷嬷在一边言道:“姑娘,咱们且稍微歇息一二。”

许栀知道这是刚上船兴奋呢,待到坐船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了,也幸亏郑源源不晕船,许栀上船之前可是让白术帮着找了好些的治疗晕船的医方药材,怕的就是这一行人有晕船的,现在看来情况还不错。也是因为所用之船比较大,阳春三月风光好,运河之上一路风平浪静。

走水路快,从通州去往冀州,也就是两天时间,不过要到冀州郑家的老家,路上还要走两天的时间。

这船是从通州雇的,把行礼放到船上,安排好看守之人,许栀就在大管事的安排之下,坐上马车,一路往郑家老家而去。

平西侯府所在的地方是距离安平县三十里的一个叫做郑家镇的地方。

路况不多很好,许栀坐在马车之中,摇来晃去,直觉得有些心浮气躁,掀开帘子,只看到路两边有时候是密林,有时候是农田,因为已经到了春耕之时,地里已经有人牵着牛在犁地。

许栀放下车帘,细细的回想在船上之时,老管事跟自己说的那些郑家族人的事情。

郑家镇因为是平西侯府的老家,几代平西侯得了赏赐之后都要回老家置办祭田,几世累计,郑家镇方圆几十里,大部分的田地都是郑氏一族的祭田。

田中的产出就作为郑家一族日常的开销,像什么郑氏祠堂的维修,郑氏族学的日常开销,甚至族中一些孤寡老人的奉养,还有平西侯老宅的日常维护,都从这一笔收入里面开支。

这些都是在船上听老管事说的,老管事年轻之时,专门负责跟老家这边联系,不光是熟悉郑氏族人,对于郑家镇这近千亩祭田的出息,更是心里清楚,只可惜小陈氏嫁过来之后,没几年的时间就跟老家郑氏一族族长的儿媳妇搭上了话,这位老管事就被小陈氏寻了个错处把这份差事给抹了。

老管事是郑家的老奴,历来是效忠平西侯,只可惜现任平西侯志不在朝堂,一心享乐,老管事被老夫人安排在了一间铺子里面,一直过了这么些年。

那些铺子里面很多是当年跟着老平西侯一起去雁门关的后人,几十年的时间,虽然老一辈已经有很多不在了,但是小一辈却依然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守在郑家,那庄子上甚至还有专门训练的地方。

老管事事无巨细,一一跟许栀说明了,让许栀最感情趣的其实是老家那些人。

族长郑庆春,是上一任族长的长子,按着郑家的规距,这族长之位一般都是由郑庆春这一脉的长房长子继承。

老管事对于郑家族长一这一脉印象不是很好,毕竟,当年就是现任族长的娘子,马氏,跟小陈氏里应外合,找了一个由头把老管事给挤走的,要知道,郑家一族的祭田土质肥沃,每年的出产自然是很是丰厚,从这里面弄点好处,是非常容易的。

当年老管事曾经查到过,这郑庆春有一笔银子不清楚,老管事原想着查仔细了就跟平西侯汇报的,只可惜不知道怎么被郑庆春知晓,也因为如此,马氏狗急跳墙,才跟小陈氏联手,要不然,老管事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被人从大管事的位子上赶下来。

老管事说:“大少奶奶,老奴三代都是这平西侯府的管事,忠心子是不必说,老奴在这府中做了一辈子,临了竟然被人如此污蔑,老奴当时都不想活了,还是老夫人,跟老奴说天理昭昭,是非对错总是能够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老奴这才卷着铺盖去了铺子里。”

老管事六十来岁的年纪了,年过半百被人污蔑还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