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摸上去跟小姑娘脸蛋似的 (第1/1页)

“大人,真的吗?小的们要怎么做?” 大当家搓着手,一脸期待地看向季正洋。 “看好了,这捞纸啊,可是个技术活。” 季正洋指着池子里那白花花的纸浆,一脸严肃地说, “捞的时候,力度要均匀,速度要快。纸浆的厚度一定要控制好,厚薄得一样,不然做出来的纸就不好用了。” 话音刚落,就有工匠拿起一根大竹竿,开始搅动池子里的纸浆。 搅和均匀后,另一位工匠拿起特制的捞纸工具,开始小心翼翼地打捞纸浆。 这抄纸啊,可真是个技术活。 第一次尝试的工匠显然不太熟练,捞出来的纸厚薄不均。 季正洋见状,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笑着鼓励道: “没关系,多练练就好了。这造纸啊,就像炒菜一样,熟能生巧。” 听到这话,工匠们纷纷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解了不少。 紧接着,工匠们小心翼翼地端起盛满浆糊的木槽,走到竹帘前。 他们轻轻地晃动木槽,将浆糊均匀地涂抹在竹帘上。 季正洋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工匠们的动作,不时地提醒他们注意涂抹的均匀度和厚度。 待竹帘上的浆糊稍微干燥后,工匠们便将其放入清澈的水池中。 他们轻轻地晃动竹帘,使纸张与竹帘分离。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稍有不慎,纸张就会破损。 其他人则继续捞纸浆,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们越来越熟练。 没过多久,外面的空地上就已经晒满了白花花的纸张。 等晒干了,纸就算造好了! “哈哈,原来造纸就是这么回事儿啊!” 大当家看后,一拍大腿,笑得合不拢嘴, “老大,你这脑子可真灵光,咱清风县这下可要出名了!” 季正洋听着夸赞的话,心里美滋滋的。 他暗自得意地想:这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我已经搞定三个了,就差活字印刷术了。 不行,我得继续努力,把这活字印刷术也搞起来! “出纸啦!” 这一嗓子,简直像春雷炸响。 造纸坊的宁静瞬间被打破。 季正洋被这突如其来的欢呼声吓得一个激灵。 一旁的大当家更是直接从瞌睡中惊醒,跟弹簧似的“嗖”地一下站了起来,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 季正洋赶紧走到晾晒的纸张前,轻轻揭开,像鉴宝专家一样仔细打量。 嘿,别说,这不同原料造出来的纸张还真有讲究! 芦苇纸,那叫一个轻薄柔软;竹子纸呢,坚韧耐用,色泽偏黄。 旁边的匠人一脸期待地看着季正洋,像等待老师打分的小学生: “大人,这是第一批,手艺还欠火候,后面会越来越好的。” 季正洋哈哈一笑,拍了拍匠人的肩膀: “这些日子大家辛苦了,干得不错!” 说着,他大手一挥, “赏!” 这一声令下,整个造纸坊都沸腾了,工匠们欢呼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季正洋的眼睛被一批薄如蝉翼、透光性极好的纸张吸引住了。 他凑近一瞧,心里咯噔一下。 这不是跟后世用的宣纸差不多吗? 那纸摸上去跟小姑娘的脸蛋似的,细腻得很。 他连忙问旁边的工匠: “这种纸是哪种原料造出来的?” 一位工匠领着季正洋走到一个小独轮车旁。 指着车上的树皮说: “大人,就是这种青檀树的树皮造出来的。” 季正洋仔细观察着青檀树皮,心中暗暗称奇。 他没想到这种不起眼的树皮,竟能造出如此优质的纸张。 他抚摸着这些新纸,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心想: 这下可好了,有了这宣纸,清风县的学堂里,学子们写字画画可就方便多了。 紧接着,季正洋下令将这些纸张送到了“清风学堂”。 季正洋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嘱咐道: “各位,咱们这造纸术可是个大宝贝,得继续创新改良,把工艺做得更好。谁要是想出了新点子,让纸张质量更上一层楼,或者做出了其他的纸,我季某人还有重赏!” 工匠们一听这话,都兴奋得摩拳擦掌,仿佛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在向他们招手。 傍晚时分,季正洋哼着小曲儿回到家中。 刚踏进院子,就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 “月儿,我来了!” 季正洋笑着喊道。 “哟,季大人来了!” 月儿听到声音,连忙从厨房里探出头来。 手上还沾着面粉,那笑容比点心还甜, “刚好,我做的桂花糕刚出锅,您尝尝?” 季正洋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桂花糕,咬了一大口,满足得直点头: “好吃,好吃!月儿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 月儿被他夸得脸红,嗔怪道: “大人就会说好话哄人。” 两人正说笑间,崔知温也回来了。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