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收获了一身膘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长安城,西北角。

矗立着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占地极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宛如一座宫殿。

外面有许多百姓正忍饥挨饿,而这里,却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宴会,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舞女们身姿曼妙,随着琵琶和古琴的悠扬旋律,轻盈地舞动,仿佛是天上的仙女下凡。

案几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宴会一角,一群商人打扮的人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喝酒作乐。

他们来自关中各地,都是粮店的掌柜。

坐在最上首的,是一位白胡子老头——杨家族长,肿泡眼眯成一条线,笑得合不拢嘴。

旁边则是一位穿着紫色官袍的,正是刚刚下朝的岑文本。

杨族长端起酒杯,向众人敬酒:

“各位都是关中地区的粮店掌柜,如今粮价高涨,各位都功不可没啊!”

商人们纷纷谦虚地回应:

“哪里哪里,都是杨族长的功劳。”

“对啊,如果不是杨族长提议我们囤积粮食、待机涨价,我们怎么可能赚这么多。”

商人们纷纷附和道。

杨族长笑得更加灿烂了,他转头对岑文本说道:

“大家不要忘了,这其中还有岑大人的功劳。

如果不是他大力支持我们,粮价怎么可能涨得这么高。”

众人闻言,纷纷举杯向岑文本敬酒。

岑文本微笑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大家客气了,我们只是合作共赢而已。杨家的名声在关中地区可是响当当的。”

这杨家,可不简单。

关中地区粮食迅速飞涨的原因,正是因为杨家。

岑文本只不过是起到辅助作用。

杨家在关中粮食市场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

为了赚更多钱,杨族长联合关中大小粮食商人,做起了发国难财的买卖。

朝会结束后,皇上刚拿起笔准备批阅奏折。

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信。

“陛下!大喜啊!晋王殿下来信了!”小太监一脸激动。

皇上一听,立刻扔下笔,急切地说道:

“快快快!快呈上来给朕瞧瞧!”

这李治去岭南清风县,已经有好些时日了。

皇上这心里啊,一直七上八下的,生怕他有个什么闪失。

如今终于来信了,皇上这心里总算是踏实了几分。

皇上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目光急切地扫过每一个字。

信上,李治的字迹跃然纸上。

“再过三日,儿臣将携五万石救灾粮食返回长安。”

读到这句话,皇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心中的忧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欣喜与期待。

“哈哈,治儿这小子,没白费朕的一番心意啊!”

皇上兴奋地一拍龙椅,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

此时,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皇上的龙袍上,映出一片金黄。

微风轻拂,殿内的气氛也似乎变得轻松起来。

“传旨下去,三日后在城门口为晋王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皇上吩咐道,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太监得了旨意,乐颠颠地跑去传旨了。

皇上坐在龙椅上,安心闭目养神。

三日后,长安城门口。

人潮涌动,锣鼓喧天。

百姓们纷纷涌向城门口,想要一睹晋王带着粮食归来的风采。

李治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满载粮食的车队。

那气势,简直比凯旋的将军还威风。

“晋王千岁!晋王千岁!”

百姓们欢呼着,声音震天响。

人群中,几个身着锦衣华服的人,投来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李治微笑着向百姓们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

他知道,这次多亏了季正洋,不仅为朝廷解了围,更为百姓们带来了希望与安慰。

在城门口,皇上亲自迎接李治。

李治翻身下马,疾步上前,行了个大礼。

然后嬉皮笑脸地凑近皇上:

“父皇,儿臣回来了,数日不见,您是不是想儿臣想得茶饭不思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