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陵墓选址 (第1/1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姜怀仁转过身,眉头微皱:“有何贵干?” 紫衣人淡淡一笑:“你心知肚明,和氏璧是我偷来给你的。但你却将其栽赃给了崔家,究竟是何目的?” 姜怀仁心中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和氏璧可是你偷来给我的!吴前已成了你的替罪羊,你难道还不满意?” 紫衣人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我并不关心你和崔家有何恩怨,但我必须提醒你,宫中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你救我一命,今日一笔勾销!” 姜怀仁一愣,他完全没想到紫衣人会说出这样的话。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微微一笑:“我也有句话要提醒你,你我早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宫廷中没有永远的秘密,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说罢,他转身离去,只留下紫衣人站在原地。 次日,晨曦微露。 皇宫内外的金砖玉瓦在淡淡的晨光中逐渐苏醒。 朝臣们身着华丽的官服,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陆续进入皇宫。 他们或高谈阔论,或低声细语,每个人脸上都有着耐人寻味的表情。 大殿内,龙烛高照,金碧辉煌的宝座在中央熠熠生辉。 皇上端坐其上,目光深邃威严。 此时,一名宦官上前一步,向皇上禀报:“启禀陛下,时辰已到,早朝即将开始。” 皇上点了点头,站起身来。 朝臣们立刻齐刷刷地跪在两旁,齐声高呼:“陛下万岁!” 皇上目光环视一周,然后开口说道:“各位爱卿,今日朕有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要宣布。” 众朝臣立刻屏息静气,凝神聆听。 皇帝接着说道:“经过多日的考察与审议,朕决定提升姜怀仁为中书令,正三品。”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哗然。 中书令职位权重,掌管国家机要事务,是朝中举足轻重的职位。 众人纷纷议论。 姜怀仁踏前一步,跪在皇帝面前:“谢陛下隆恩!” 皇帝微笑着点了点头:“姜爱卿,你功勋卓着,晋升中书令实至名归。望你再接再厉,不负朕的期望!” 姜怀仁激动地连连磕头:“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皇帝满意地环视着众朝臣:“各位爱卿,大唐繁荣昌盛离不开诸位辛勤付出。希望你们继续为我大唐的未来努力奋斗!” 众朝臣齐声应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不负重托。” 过了好一会儿,皇帝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哀伤:“诸位,朕有一件旧事提及。文德皇后逝世已有七年,朕遵照她临终之时遗言,采取薄葬,把她临时安厝在山中石窟。然而,朕细细想来,这样的安排实有不妥。” 说到这里,皇帝的声音微微颤抖:“加之太白昼现之异象已有破解之法,朕想与诸位忠臣商议,重新选址修建陵墓,再将和氏璧镶嵌至陵墓中,以此保我大唐万世永昌。” 此言一出,大殿内又是一片议论纷纷。 此前,太史令因太白昼现一事被斩,大家都心有余悸,不敢发表言论。 姜怀仁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暗自揣度。 过了一会儿,他站了出来,声音洪亮道:“臣以为,陵墓选址应兼顾风水与实际。” 他顿了顿,扫视了一圈众人,“京师之地固然繁华,但风水未必最佳。而远离京师的某些地方,风水绝佳,却易被人攻讦为‘冷落’之地。臣建议选取一个既能保证风水吉利又离京师不远的地方,如此既可确保皇家的尊严又能平息诸多的议论。” 皇帝听后,沉思片刻:“姜爱卿言之有理。那么依你之见,何处为合适之地?” 姜怀仁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 然后回答道:“臣以为长安城外的奉天县,东北界五峰山极为适宜。” 皇上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好奇地问道:“哦?为何选择那里?” 姜怀仁详细解释道:“陛下,五峰山之地,地势高峻,视野开阔。从风水的角度来看,那里有山有水,藏风聚气,是极为难得的风水宝地。而且离京师不远,便于后世祭拜。” 皇上听后陷入了沉思。 姜怀仁的心跳在殿内的静谧中格外清晰,每一跳都像是在诉说着他心中的忐忑。 过了许久,皇上才开口说道:“姜爱卿所言,确实很有道理。但此事重大,朕还需与众臣再议,仔细斟酌。” 姜怀仁心中虽有些忐忑,但他明白这是必要程序。 他连忙跪下磕头:“臣静候陛下旨意。” 退朝后,姜怀仁匆匆离开了皇宫,前往崔府。 一路上,他的心情异常复杂,思绪万千。 实际上,他对风水并不了解,提出选址五峰山,无非是急于表现。 如今看来,这个决定显然草率了些。 带着忐忑的心情,姜怀仁终于来到了崔府。 原本繁华的府邸如今一片混乱,门庭冷落。 他的心猛地一沉。 带着忐忑的心情,姜怀仁终于来到了崔府。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