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打破武士刀神话 (第1/3页)

好书推荐: 本命三国

朱久炎甚至想过,扶桑人可能根本就不在意这些,毕竟在他们的观念中,刨腹都是荣耀,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害怕呢?割到自己有什么可怕的,锋利就行。

他专门指导设计出来的朱式新苗刀,比扶桑武士刀长,类似于直刀,刀柄在握的时候就会很方便,不容易造成对自身的伤害,所以说不论是安全上,还是杀伤力,他的朱式新苗刀都明显优于扶桑武士刀。

扶桑武士刀所谓的材料“玉钢”,不过是最原始的铁矿石还原法,其实就是普通的块炼铁渗碳,玉钢不过是铁矿石还原后的海绵铁其中被渗碳的一小部分中高碳钢而已,只是这些没见识的扶桑人把它起名为“玉钢”。

海绵铁的渗碳效率很低,因此玉钢含量很低,对制备条件的要求也很高,即便成功制备,也不超过海绵铁的5%,也就是20斤海绵铁才得到1斤玉钢,可见产量之低。但是这种材料的性能跟朱久炎容易获得且成本很低的炒钢、灌钢相比根本没有优势。

因为真正高效地去除矿渣和杂质,当然是在液体状态,矿渣能漂浮出去,杂质能被氧化,也能被碱性溶剂吸附(古代冶铁石灰是必备)。

所以,炒钢的优势就在这里,因为经过了化为铁水这一步。

但扶桑的块炼铁渗碳,却是固态产生,当然就无法有效地迅速脱除矿渣,最终得到的产物是蜂窝海绵状的,含有大量矿渣。即便经过千锤百炼,也无法把矿渣全部去除,因为很多矿渣在这个过程中被细化,难以脱出。

而在这个过程中,靠氧化去除杂质更是优先,固体的接触面当然远不及液体搅拌!

铁守与丁坚在钢铁冶炼方面的水平那可叫一个突飞猛进!湘王炮的更新换代很快,如今锻造工艺远远超过了大明冶铁的平均水平。

那则故事里的大明武士,只是层次不够,认知不够而已。

比如单纯地认为大明腰刀不如扶桑武士刀有杀伤力,这种论调看似属实,但有些先入为主。

首先,大明腰刀属于单手短刀的一种,而扶桑的太刀和野太刀则属于双手刀,比腰刀更重,长度更长,是纯粹进攻性的主武器。

腰刀是短刀中的一种,为长枪兵或火器兵的一种辅助武器,即便是单独使用腰刀战斗,也需要配备盾牌方能发挥主武器的作用。

单纯拿太刀和腰刀来强行斗兽,就好比拿主武器突击步枪来斗兽副武器手枪。(虽然在特定的环境,手枪可以发挥比步枪更好的作用。但通常状况下,突击步枪的火力压制手枪是很轻松的。)

同时,扶桑武士刀非常适合单打独斗,而腰刀适合团体作战。总之,武器功能不同,谈不上谁优谁劣。如果一定要比,也得拿明军的长刀和民间的朴刀、双手大刀比。

另一方面,扶桑武士刀对人的使用要求也非常高,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不过这和武器性能就没有关系了,而是由人力决定的,也就是扶桑武士刀这东西并不是任何人拿起来就能使用,用不好的话还不如短刀来的实在呢。

扶桑人一直吹嘘他们的武士刀,说明军的腰刀在装饰上不如太刀,而且做工粗糙不如扶桑武士刀精良。

这种论调应该说仅仅说对了一半,但是却弄错了一件事。

朱久炎承认,明军的腰刀从装饰美观上来看,确实是不如扶桑武士刀,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是明军腰刀主要是给普通士兵使用的辅助型制式武器,是朝廷统一的定制武器,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战斗消耗品,可以得到补充,而扶桑武士刀则是给武士和大名的门客浪人使用的,局限于身份,仅供少数受过训练的人使用。

而且扶桑武士刀无论是外观装饰还是加工都需要专门的工匠独立制作,都是私人订制物品,不仅仅是兵器,也是兵器主人的私人贵重财产,得定期保养,甚至世代相传,和欧洲中世纪骑士的私人盔甲一样的性质,自然要比朝廷统一配发的制式装备要美观得多,质量也会有更好地保证。

可是有了朱久炎这个穿越者的引导,加上大明的冶铁工艺本就在很多方面碾压扶桑,海量的金钱砸下去,朱式新苗刀能不碾压扶桑人吗?

要知道此时扶桑武士刀在大明一把卖三贯钱,大明折还的东西,药材良姜一斤顶八把刀还多,大黄一斤顶十把扶桑刀。

而大明的铁锅卖给扶桑竟然要一百五十贯钱!而大明自己国内的价格是“大铁锅一口八贯”!翻了二十倍卖给扶桑人,而且扶桑人要五十把刀换一个锅!(注意,这里的“贯”,不要当成一千文铜钱,这“钞三贯”,即此时大明发行的纸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