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处理得井井有条,恰到好处,随时随地都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与别人发生冲突。

在某大学里,有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在讲课时喜欢谈些深奥难懂的大道理,以致很多学生都在暗地里称他为“老学究”、“老夫子”。

当时有一位学生,他的雄辩才能闻名全校,听了这位教授的几堂课后,便决定要为难为难他。

有一次上哲学课,教授问问题时刚好点到他的名字,他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对教授行了个礼。

教授开始问:“请你解释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们遵守人道。”

“那么,人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道德赋予人类的本质。”

“请举例说明。”

“譬如理性、潜在意识等。”

“什么是理性?”

“理性就是对感情的严肃总结。”

教授又问道:“难道感情不属于人性吗?”

“不是,它们同在,但人性是决定理性的附属品。”

学生的答话,完全没有人听得懂,但这语法就和老教授的语法完全一样。

结果,这位教授被弄得面红耳赤。因为他平时的说话方式就和那位学生一样,令人不知所云。

后来,那位教授开始自我反省,提升了表达方法。

事实上,抽象的词语并没有说服力,只能唬唬那些一窍不通的人。最好的例子就是在选举时,候选人为了选票,尤其是当他面对的是一群劳工阶级的选民时,他绝不会用一些抽象的政策或政见来演讲,而是用具体(如减税、补助)和情绪字眼(如我们一起打拼、我是你们的乡亲),来激发群众的情绪及认同,而且用语要愈简单愈好,愈有乡土味愈好。

相对的,当政治人物回答记者提问或大众某些敏感问题时,就要用“抽象”的名词来回应,让人在表面上看见他很有诚意地做了说明,但说了什么大家都没印象,也听不懂。

因此,语意上的抽象和具体策略,是两个很好用的工具;尤其是抽象语意,如果有人对你说一堆抽象的话,那他事实上就和那位老教授一样,打从心底根本就不希望人家听懂他在说什么,一来可以混些钟点费,二来也可以让人不会看穿他的恐惧,甚至可以树立起他的权威性。

而且,抽象语句是没有正确的意义的,就好像一位诗人对文盲讲解什么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一样,这种抽象的问答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随便人家怎么去解释,说穿了就只能算是文字游戏。

曾经有一位作家,他不曾出国旅行,却写了一本《海外旅游指南》的书,结果很畅销。

有人讥讽他说:“你何苦这样自欺欺人呢?谁不知道你有惧高症,根本不敢坐飞机,怎么可能去国外旅行?”

那位作家却理直气壮地说:“难道非要到喜马拉雅山顶上去吹风,才知道寒冷是什么东西吗?”

就这样,作家一个简单又抽象的比喻,一下子就使得对方无言以对。

此外,在与人争论时,你若要使对方心服口服,一般都要讲道理说服对方。不过,如果你没有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对方即使理解你的意思,也会轻视你的水平。说不定他的内心已经同意你的想法,而表面上却与你争论不休。

引经据典的策略是很有效的,但所引用的句子和事例,最好是众所皆知的,真理之所以能够长存,就是因为它已经被无数人所认同。

俗话说得好:“让事实和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这样的话是任何人也无法反驳的。

有位女作家擅长写言情小说,深受中学生及女性上班族的喜爱。不过,仍然有人抨击她说:

“她不是一个老处女吗?怎么能把男女之间的爱恋情节写得那么逼真呢?难道她的生活原来是如此放荡不羁吗?”

听到这种流言蜚语后,这位女作家马上在报上登载一则启事:“如果这种逻辑真能成立,我想请问,是不是一定要有坐过牢的作家,才能够写出有关囚犯的小说?是不是只有登上过火星的作家,才写得出关于火星人的作品?一个在内陆长大的人,为什么敢断定餐桌上的海鲜营养丰富呢?难道要写灵异或科幻小说的人,一定要先死一次到了地狱作了鬼,才能写出来吗?”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对这位女作家的作品发出质疑。

如何让“猴子”无法说“NO”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中提到:人类的祖先是猿猴,猴子和人类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