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发生诸多混乱和不便。

故此,在最初有必要分门别类,对此加以若干说明。

战列舰

战列舰为那个时代海上核心力量,是海权的一种象征。严格说来,“战列舰”这个称呼是风帆战舰时代留下的遗物,如上所述,在1871年英国开始将原来代表这个单词的Lineofbattleship之词缩略,使用了Battleship这个新词汇。

在其他语言中的这种舰艇称呼则五花八门,法语的Cuirassédescadre以及意大利语Corazzatagrande,其直意则分别为“舰队装甲舰”以及“大装甲舰”,显然是在19世纪中叶铁甲舰问世之时,强调其装甲防护而产生的舰名。而德语以及俄语中,分别是Linienschiff以及Линейныйкорабль中,便还是保留了“战列线”的说法,日语中则直接将英语的Battleship翻译成“战舰”,“战列舰”一词则专指风帆战舰。在我国,也曾经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一度将Battleship一词按字面翻译为“战斗舰”,以后逐渐将译名统一为“战列舰”,因此在本书中也使用此译名。

作为题外话,德语中还有Schlachtschiff这一称呼,其意义也是“战斗”的“军舰”,相当于英文中Battleship,不过这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正式使用的舰种名称。

1906年,英国的“无畏(Dreadnought)”号战列舰下水并服役。她与以往的战列舰完全不同,该舰废除了副炮,而原来一般搭载四门的主炮一举增加到了十门。由于单一主炮的多数装载,射击之时更便于统一指挥,提高命中率,大大延伸了有效射击距离。同时由于采用了蒸汽轮机,其航速达到了21节。该舰的问世使得以往的战列舰在一夜间顿时陈旧化,因此当年出版的简氏年鉴特意将此舰单独列开,以其舰名冠以Dreadnought的特类,置于所有其他战列舰之上。于是“无畏舰”这个概念诞生了。

与此相对应,这以前的老式战列舰被称为“前无畏舰(Pre…dreadnought)”而“前无畏舰”中,尚有装备7。5到10英寸口径中间炮的一些战列舰,这种战列舰往往被称为“准无畏舰(Semi…dreadnought)”。本文中,除了特定的情况以外,在统计时也将准无畏舰也归入前无畏舰的范畴之内。

随着英国装备13。5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俄里翁(Orion)”号在1912年投入现役之后,媒体当时将其成为“超无畏舰(Superdreadnought)”。与无畏舰相比,其中的差别仅仅是主炮口径的不同而已。前无畏时代的战列舰之中,口径超过13。5英寸的也不是不存在,而同样意大利当时的新型战列舰只搭载320毫米主炮,这样的战列舰到底是“无畏舰”还是“超无畏舰”,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说明的。更何况,英国在大战前夕,更是装备了搭载15英寸主炮的更为巨大的战列舰,这个是否还要称其为“超超无畏舰”呢?所以,在本文中“超无畏舰”这个概念不专门作为区分特定舰艇的定义,只是作为一个非正式的称呼而已。

第5页:海上纠察队——巡洋舰

巡洋舰

巡洋舰这个名词在各国文字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无不例外地都是相当于英语中Cruiser这个名词。不过在19世纪,巡洋舰按照一等、二等以及三等这样的等级来划分的,但是更为通常的,则是按照其装甲防护来划分。在吃水线附近拥有穹盖形防护甲板的,被称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Cruiser)”,没有的则被称为“非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cruiser)”,除了防护甲板,更加施以装甲防护带的,被叫做“装甲巡洋舰(ArmouredCruiser)”。在美国,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以及非防护巡洋舰就是相当于一等、二等以及三等巡洋舰。

除此以外,英国将小型高速的巡洋舰称为“侦察舰(Scout)”,进而又出现了“侦察巡洋舰(Scoutcruiser)”这个概念,这种舰艇要通常是小型高速巡洋舰,有时候可以担当雷击舰队指挥舰的角色。而相类似的,在奥匈帝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作快速巡洋舰(Rapidkreuzer)的,而且这些舰艇还装备了轻量的侧舷装甲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侦察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的中间舰种。至于更为小型的,作为无线电通讯尚未普遍应用的时代而进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