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庖簿褪窃�1900年使得议会通过的第二次“舰队法(Flottengesetz)”。这个“舰队法”的理论根据便是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Risiko…Gedanke)”,也就是说,“不让那些不用感到需要承担风险就可以攻击德国的舰队势力存在”。具体而言,就是如果保持英国海军实力的三分之二,那么一旦英德发生海上冲突,那就让英国感到,即便有能力打败德国,但是在战胜德国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便将承担丧失足够的力量来维护其海权的风险,由此来抑制英国对于与德国争雄海上的决心。由于挑战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当然随即引发了英国和德国之间炽烈的造舰竞争,比罗以及提尔皮茨可以说点燃了首次现代军备竞赛,也可谓引发了20世纪的第一场冷战。

不言而喻,德国海军的主要敌手便是英国海军,其海军统帅部制定的北海战争计划中,主要想定的是,处于优势的英国海军将对德国沿岸进行逼近封锁。因此,应当采用“有限作战”或称“小规模作战”,通过积极的攻击行为袭击英国舰队,并且辅以布雷和潜艇的袭扰行动削弱敌军。等到敌我的力量对比大致相等的时候,德方将集中其舰队,在不利于敌方的水域与之决战。如果在此之前便出现有利的决战机会,也同样必须加以利用。对于敌方商船的破袭行动应在统一协调下进行,受命在德国海域以外实施破交战的舰艇应该亟早出航,在外海俘获的物资则应尽可能地运回国内。不过,当始终不明德国海军统帅部计划的提尔皮茨在1914年春季演习之时向公海舰队总司令官冯·英格诺尔海军上将问起如果英国舰队不来采用逼近封锁之时该如何对处之时,他才发现:根本没有计划。由于对这种可能性缺乏洞察力以及相应的措施,最终也导致了德国海军陷入被动的局面。

从总体上看,德国与英国在海上之对抗其最终目的虽说是整个世界的海权,但是从表象看来,当时最为尖锐的矛盾,便是集中在封锁与反封锁这个焦点上。德国必须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以维持整个战争的继续,而一旦发现难以突破英国舰队的牢笼,便尝试通过无限制潜艇等手段,同样打击英国战时经济,来“确保相互摧毁”,这也最终导致了将战火蔓延到了大西洋的彼岸。

指挥和组织

德皇掌握着德国最高的军事指挥权,其海军的具体指挥则由以下部门直接主管。首先是海军办公厅(Marinekabinett),它是协助最高统帅德皇的海军机构,负责军官的配备以及服役等人事工作。开战时期,办公厅由海军元帅冯·缪勒主管;海军部(Reichsmarineamt)则为帝国海军总署,负责海军的组织、指挥以及物质保障,在战时并不直接指挥海上的战斗活动。海军部的最高长官是海军大臣冯·提尔皮茨海军元帅;而帝国海军参谋本部(KaiserlicheAdmiralstab)则负责拟定作战计划、分配各个海区兵力的任务,海军参谋总长为胡戈·冯·波尔(HugovonPohl)海军上将,其职责就是为最高统帅部提供行动的建议和预案。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第13页:揭秘德国海军结构与舰艇性能

德国海军采用的是义务兵役制度以及由少年水兵以及志愿入伍者构成的混合体系,其海军服役期规定为三年,期满后则编入各级后备部队直到四十岁为止。低级指挥人员和海军专业水兵是由少年水兵学校的毕业生以及受过相关训练的志愿兵担任。海军的机械工程人员则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并在造船工厂实际拥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中进一步培育。他们先到舰艇上服务,然后在海军工程师训练班学习一年并通过考试后才可以升任海军工程师。而培养中高级军官的海军学院的学期则为两年。德国海军平时的训练也是全年进行的,从单舰训练一直到大型联合编队都会进行,同时还要实施战术和战役两方面的演习。德国海军非常重视远距离炮术训练,舰靶的面积和实际舰艇相仿。除了炮术训练以外,德国也实施昼间雷击训练以及通过用超龄雷击舰改为扫雷舰进行的扫雷训练。

在战争前夕,德国海军由公海舰队(Hochseeflotte)、东亚分舰队(Ostasiengeschwader)以及一些分驻于一些海外领地的舰艇构成。公海舰队为德国海军最大的联合编队,其目的便是与英国大舰队进行对抗,下属5个战列舰分舰队、1个岸防战列舰分舰队、5个巡洋舰分舰队、8个雷击舰大队、2个潜艇分队、1个布雷舰分队和3个扫雷舰大队,主要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