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狗蛋根据数学概率,每次瞎矇乱撞,总能撞上几次,或者沾上一点儿边,叫来求问的人深信不疑。撞不上的别人也不敢提出异议,就像信教的人不敢怀疑教主一样。何况小算师名声在外,你说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只好人云亦云,说小算师算的灵。

狗蛋的名声越传越远。后来传到了一个叫高塘的镇子。这个镇子住着一户乡绅富豪,拥有良田千顷,仆役成群。老员外夫妇相继去世,家产全落到独儿子身上。这位独子相公取了一位大家闺秀。自从父母去世后,便一直闷闷不乐。快半年时间了,依然是如此。

夫人见丈夫不开心的样子,开始以为是因为痛失双亲,心里悲伤所致。就百般安慰丈夫。哪知百般安慰了半年也不见效果,相公仍是成天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有时还长吁短叹。夫人心里不免焦虑起来,怀疑相公是不是悲伤过度,大脑出现了问题。于是准备叫大夫来家瞧病。丈夫见夫人如此,不得已只好向夫人讲出了自己的心病。

原来这个继承万贯家财的相公并不是老员外夫妇的亲生儿子。这事情还得从相公四岁时说起。相公四岁哪年正月十五,庐州城举办元霄灯火晚会。周围方圆几十里的乡村老百姓,举家拖口赶到城里看热闹。相公当时只是刚满四岁的小孩子,也由父母身背肩扛带到城里看热闹。

那一晚,城里万盏灯火,人流乱窜。父母背扛着孩子走了十几里乡路,到达城里,已是累得腰酸背痛,气喘吁吁。于是把孩子放下来,三个人牵着手走在人缝中。人群抢着观花灯,所以你挤过来,我推过去,使得行走的人根本无法规规矩矩的迈脚步。这对夫妻和儿子的手紧紧地抓在一起,跟随人流大街小巷观灯,直看得眼花缭乱。

三人正在兴头上,忽然,一堆人流涌过来,一下子将这一家人冲得妻离子散。等到人流过后,丈夫不见了母子俩,妻子不见了父子俩,便各自在人缝中乱找,喊破了嗓子也没人应。直到人群渐渐消散后,丈夫终于寻着了妻子,一见妻子独自一人,忙问儿子呢?妻子却反过来问丈夫儿子哪儿去了?

………【第十七回 路遇员外】………

原来这家人冲散后,丈夫以为儿子跟在母亲身边,妻子又以为儿子被丈夫牵着,直到二人见了面才知儿子走散了。夫妻俩见走失了儿子,吓得走了魂,慌忙满城里乱找,一直找到下半夜人群走尽了也不见儿子的影子,俩人急得抱头大哭。

再说这小孩子找不见父母,吓得放声大哭,在人缝到处乱窜。可是天黑,人声嘈杂,大家只顾观灯火,谁也没工夫去注意这件事。小孩子哭累了,便住了口跟随人群不知不觉出了城,刚走一段路便又哭起来,因为路越走越黑他害怕了。

旁边的人听见孩子哭,见又没人照顾,感到奇怪。便围上来询问,才知道孩子和父母走散了。大家问孩子的父母姓名,家住哪儿?可是刚四岁的孩子,一问三不知,只知道哭。这可急煞了大家。

正在这时,有一队人打着灯笼朝这边走来,后面的人抬着两顶花轿。前面人见路中站着一窝人挡住了去路,便吆喝人快让路。但大家只顾安慰孩子,谁也没去理睬来人。来人没办法,走到近前只好叫停住轿。上前来刚想发火,见众人围着一个小孩子,一打听原是小孩子走失了父母,便回轿前向轿中的人禀报说:“老爷,前面是一个小孩走丢了父母,众人围着在看。”

轿中的老爷是个五十开外的员外,听说小孩走失了父母,夜已深了,在这荒郊野外的地方别被吓着了,便起了怜悯之心。于是吩咐家人把孩子带过来,他要亲自问话。家人去后,不一会将孩子带了过来。小孩子早已哭成了泪人,一见老爷又哭起来,家人好不容易将孩子劝得止住了哭。

老爷便开始问孩子父母叫什么,家住哪个村?孩子照常是一问三不知。老爷又问孩子几岁,这下孩子回说四岁。老爷算了算,刚过完年,孩子实足年龄还不到三岁,当然回答不了。可是这深更半夜,荒郊野外的,孩子找不到父母怎么办?正在焦虑,后轿的老夫人掀开轿帘,一眼瞧见孩子长得跟自己生的儿子面相不差上下,吃了一惊。鼻子一酸,眼睛一热,禁不住流下泪来。

原来,这员外夫妇是高塘镇人,就是前面所述说的乡绅富豪。家有良田千顷,仆役成群。二十年前,夫妇俩有一个儿子,长得聪明可爱,可是长到五岁时住不惯人间去了天堂。自此以后,夫人再没有生育过一男半女。员外对爱情忠贞不渝,不愿取二房夫人。所以,虽有万贯家资,却苦于无人守业继承。眼见百年之后,这家产就得拱手让人,员外老俩口每当想起这些便有些暗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