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先吮阕咄炅怂�娜松��

董公子忍着悲痛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村里,家人接着自是一番悲痛。老夫人亏得身体已经康复,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没有再倒下去。董公子接照父亲的临终遗嘱,把父亲的后事办了。自己继承父亲的创办的家业,大多数日子出外经营。宣小妹就在家中帮着操持木匠店运转。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宣小妹便和董公子结为夫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便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董公子成了老爷,宣小妹成了夫人。董老爷在黄泉路上遇到狗蛋搭救重返阳世,已是福大命大,对小算师感谢不尽!没想到小算师又把宣夫人的亲兄弟也找着了,一家人真不知怎样感谢小算师才安心!

狗蛋听完董老爷夫妇诉说,如同听孔先生上了一堂课,呆痴痴的想:真好玩!没想到生产打人的棍子,叫什么刑杖也能发家!等到董老爷夫妇诉说完,便好奇的问:“什么叫刑杖?拿出来让我瞧瞧。”

董老爷听小算师想瞧瞧刑杖,面露难色不好意思的说:“真是对不住小算师!家中生产的刑杖早叫官府给没收了。”接着又把官府没收刑杖的事述说一遍。

原来,董家自从致富以后,每年正月都要请来戏班子给村民唱上几出戏。小木匠去世后,董老爷仍是按父亲定下的规矩照办。可是有一年正月,董老爷请来了戏班子,唱完几出戏后,还剩下最后一出戏。戏班子唱的基本上都是《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女驸马》,说的是帝王将相,唱的是才子佳人。村人们听着不合胃口,觉得不过瘾,眼见还剩下最后晚一出戏,一群年轻人喜欢操事,就起哄要求戏班子改唱《秦香莲》,好看包大人怒斩抛妻灭子的负心汉陈世美。

戏班领头见此,面露难色,因为下村唱戏,路途遥远,不利于运输,所以演唱的几出戏都不需要带多少道具。如果要唱《秦香莲》,包大人的三个大铡刀一个都没带来,如何是好?在场人听说后也感到犯难。忽然一个小伙子想到了主意说:“没带铡刀不碍事,董老爷家做刑杖,专门用来打犯人的。就用刑杖做代替。”

众人听说后,齐说这个方法好。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上董老爷的儿子,求小公子带人去木匠店拿根刑杖来用一下。公子是小孩子,哪经得住这些小混混们的拾掇,觉着好玩,马上便带着大家去木匠店扛来一根刑杖。碰巧,当晚董老爷外出赴宴,还没回家,公子也没去府上告诉母亲一声。

戏班头见大家扛了根刑杖过来,心想不能冷了观众的热情,只好改唱《秦香莲》,将刑杖权作狗头铡,以真当假的在戏台上用起来。下面的观众看着笑得前仰后合,唱到包老爷斩陈世美时,扮演陈世美的演员只好趴在板凳上,让王朝举起刑杖责打**。可是刚打两下,陈世美便招架不住,跳起来捂着**叫苦不迭。戏班头怪王朝用劲大了,王朝感到委曲,戏台上不好伸辩,只好无奈的摇摇头将刑杖交给一旁的马汉操纵。

陈世美揉搓了一阵**,疼痛消失,只好重新趴到板凳上。马汉担心再把陈世美打痛,因此,举起刑杖落下来时,离**还有一指远便就举起来。前面的观众不乐意了,又是吹口哨,又是起哄,说演员做得太假了,简直是在哄骗小孩子!没办法,戏班头只好叫马汉把戏演得逼真一点。马汉不得已便将刑杖落到陈世美的**上,然而刚打三下,陈世美又暴跳起来,手捂住**跑下台,任凭戏班头怎么劝说就是不上台了。

台下的观众纷纷奚落说:城里的演员真是长得细皮嫩肉,棍子刚挨身两下就招架不住了。身子骨简直是豆腐捏做出来的!要是放在我们乡下的小伙子身上,你就是使劲打上一百棍又怎样!说这些话的人都是村子里的后生,根本不知道董老爷的父亲小木匠,当年用刑杖曾打死过猪狗牛马。

眼见戏台冷场要唱不下去了。有些人不甘心,就提议说:“演陈世美的不上来,找个人上台去替代,就算给演员做下替身。不能让戏断场了!”

戏台前面的年轻人一听,人人都想自己上台去过把戏瘾,几个胆大的刚要往台上爬,就见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子蹭的一翻身窜上台,将身体往板凳上一趴,腾出一只手直指**,意思是让马汉往**上打。

晚上天黑,虽然台上挑着几盏油灯,由于此人动作太快,谁也没看清此人面容。戏班头见此便示意马汉将戏演下去。马汉听到刚才台下人嘲笑他们是豆腐捏做出来的,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就想出出这口气。于是抄起刑杖用力打下去,刚打三下,趴着的人就想起身。马汉一见心里骂道:“看来你也是豆腐捏做出来的,让我好好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