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誓言的力量 (第1/2页)

好书推荐: 我在影视做任务

“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是寄托在我身体内的一个灵魂,如果我死了,你不是也就会跟着走向毁灭吗?你能对我的死亡会袖手旁观。”张其金不懈一顾地说道。 王阳明听张其金这样说,微微一笑,说道:“反正我已经死了几百年了,已经经历过死亡的痛苦了。不像你,哪怕是走向死亡,也还得经受一次死亡的痛苦。若你不答应,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反正我是无谓的,我只是个亡灵而已。” 张其金听王阳明把话说得这么不留余地,他本来还以为王阳明会作出让步和妥协,却没想到王阳明这家伙却以退为进,居然威胁他,真的是无愧于心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这些称谓。 仔细想想,张其金觉得并不奇怪,本来历史当中的王阳明就是一个善于使用阴谋诡计的人,他给我们当今时代留下的就是心学理论,人们谈论得太多的就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就是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张其金对王阳明使用阴谋诡计认识最深的就是王阳明当时跟宁王朱宸濠打仗,他用了一招“围魏救赵”,在宁王朱宸濠直奔南京的时候,王阳明不跟宁王朱宸濠对着干,反而袭击宁王朱宸濠的南昌老巢,等宁王朱宸濠回来救再迎头痛击,一举歼灭。王阳明用这个战术,两三个月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还有就是王阳明在南赣剿匪和广西戡乱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诈术,其中在剿灭詹师富的过程中更是把诈术用得淋漓尽致。 王阳明剿灭詹师富仅仅用了三个月,这一雷鸣电闪的速度把那些山中大佬们震住了。他们瞠目结舌,直到此时,他们才开始认真研究王阳明。这位脸色黑紫、不停咳嗽的病夫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他们通过各种情报渠道了解王阳明。有情报说,此人只是个教书先生,好像是讲什么心学的,没有作战经验,消灭詹师富只是他侥幸而已。也有情报说,此人外表忠厚,内心奸诈,不可不防,詹师富就是死在他奸诈的计谋下的。还有情报大惊小怪地说,此人是个半仙,因为他居然能求雨。如你所知,前两条情报都是假的,最后一条半真半假。 王阳明的确在求雨,而且成功了,但他不是半仙。1517年农历四月初,他从前线回到上杭。上杭当时大旱,王阳明心血来潮,突然就吃斋念佛求起雨来,第二天,上杭居然大雨。一个月后,他又和一个和尚在瑞金求雨,居然又得偿所愿,于是王阳明通神的名声渐渐在百姓中传开了。 过足求雨瘾后,王阳明将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围剿詹师富的事情上。 王阳明在打詹师富之前曾扬言要打他的横水、左溪和桶冈。他失声大笑,说:“就凭赣州那点部队,我都不用和他打游击,就能收拾了他。”当王阳明说,要等三省部队会合夹攻他时,他自信地冷笑,向着天空喊:“你忽悠,接着忽悠吧。”这样的信心来源于他的间谍们一直在给他传递消息,说:“王阳明在赣州城等三省部队,短时期内,不可能有军事行动。” 实际上,他不是没有怀疑过王阳明的“狡诈”,詹师富武装和陈曰能武装的覆灭,都是王阳明突然发动袭击的结果。不过他被自我的窠臼限制住了:从前的经验和不会被围剿的侥幸心理。从前的经验告诉他,他的三大据点要比詹师富和陈曰能的根据地稳固十倍,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安然无恙。他的侥幸心理告诉他,王阳明用了两次突然袭击,不可能再用第三次对付他。越是怕被围剿,越是相信王阳明不会对他进行围剿。 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而谢志山毫无悬念地属于大多数人里的一员。 后来在平宁王之乱的过程中,王阳明也曾对弟子说,他用阴谋时总受到良心的谴责。按他的心学,有良知的人要做到“诚”,不能欺骗别人。哪怕你的对手是盗贼,也不能欺骗,因为人家也有良知。最正确的办法是感化他们,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让他们主动认识到从前的错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当初他在南赣剿灭蓝天凤后就非常自责,他对弟子们说:“蓝天凤本可以缴械投降的,我是太着急了,没有给他时间。”在对朱宸濠进行了那么多“造假”计谋后,他也对弟子说,弄虚作假不该是我等人做的事,虽然是出自善意,却和自己的良知有违背。多年以后,他的弟子们回忆王阳明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王老师认为阴谋诡计不符良知本体,所以每次行间用计,都不详细说明。”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