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页)

,乃综合文言作品尤其是历代骈文的成就,沉潜深郁,而又脱颖而出,运用出神入化,实为国粹烂熟时期的结晶。白话文学家采蔑视之态度,殊不知他的作品多为传颂一时的名篇佳作,非大手笔不能为。

他替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所拟的电文,舍我其谁的心态中又透着一种优游不迫,于是先把当年辞职的情况宛转表述一通,情词复沓,不厌其烦。“人非木石,能无动怀?第念元洪对于国会,负疚已深,当时恐京畿喋血,曲徇众请,国会改选,以救地方,所以纾一时之难,总统辞职,以谢国会,所以严万世之防,亦既引咎避位,昭告国人……”,“十年以还,兵祸不绝,积骸齐阜,流血成川,断手削足之惨状,孤儿寡妇之哭声,扶吊未终,死伤又至。必谓恢复法统,便可立消兵气,永杜争端,虽三尺童子,未敢妄信,毋亦为医者入手之方,而症结固别有在乎?症结唯何?督军制之召乱而已……”

这个就透着批判了。全文凡三千余言,对各省督军,先打后拉,把财政的用度、拥兵自雄的祸端、民间智识的迟滞、争端的底蕴,缝纫包连缕述之。其间,像什么军国主义、共和精神、省宪制定、联省自治、国家、法律、民意、机关等新名词新现象罗列而推究之,至于政客与军人的窥测与倒戈,瞬间命运的颠倒,也毫不客气地批驳陈述,然后借各种军阀之口,设出种种反问,每一反问,又都顺势予以解答,达成合于他意思的命令或意见,文气宛转坚毅,口气则透着劝诱与威胁。

代撰文体贴主人身份,言事则周密详尽,说理则深宛透彻,发语精警,细入毫芒,而所结论,却又浩茫阔大,骈体文在饶汉祥手上,真可谓闳于中而肆于外了。

至于他赠杜月笙的生日联,那就更是大匠小品,稍加点染 ,着手成春。联曰: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将楚国的春申君拿来比附,那声名显耀的四公子之一;复将其家族比作汉中世族杜家,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此联蕴藉含蓄,而气势包裹颇有发散的强势语义和寓意,把杜氏的声威,概括到极点。

抗战胜利后章士钊也为杜月笙寿辰献礼,那是一则短小的四六文,篇幅则如一幅长联了。而其意义,较之饶汉祥的寥寥十余字,差距不可以道里计。章氏同样是个策士,他的高头讲章《柳文指要》做出扛鼎手的样子。但他此文捧杜月笙到了一国重臣或者领袖的地位,恐怕杜氏本人看了,也会汗涔涔而下吧!“……吾重思之,其此人不必在朝,亦不必在军,一出一处,隐隐然天下重焉……战事初起,身处上海,而上海重;战争中期,身处香港,则香港重;战争末期,身处重庆,而重庆重。舍吾友杜月笙先生,将不知何为名以寻……”杜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将其收讫而已。杜氏的门联,也是饶汉祥的手笔,联曰:友天下士,读古人书。

他代黎元洪写给袁世凯的公文,更似一篇特殊的陈情表,举重若轻,黎氏没想到的,他也给挖掘殆尽,全文剀切详明,意尽辞沛,而于古今政治得失之故,多作穿插,自然深切,扫荡八代,独有千古,委实可谓一种纸上的战役。袁世凯的幕僚撰写的回函有云:“褒、鄂英姿,获瞻便坐。逖、琨同志,永矢毕生。每念在莒之艰,辄有微管之叹,楚国宝善,遂见斯人。”篇幅形制精妙飘逸,更像六朝抒情小赋。 txt小说上传分享

智识者的末路(5)

弄笔使气,免不了百密一疏。黎元洪任副总统期间,他的职务要出现在饶汉祥的骈体文中,这种新科头衔,不见于传统典籍,饶氏搜索枯肠,竟以太子的典故附丽之,谓之“元洪备位储贰”,一时成为笑柄。

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被害案,黎元洪猫哭老鼠,有长电致袁世凯。饶汉祥运笔,代黎元洪数落张振武十五大罪状,洋洋洒洒,文章做得峰回路转,全用四六文结撰,也真难为他。各罪状之间须分立而又联系,仅就字面而言弥漫一番摇曳波荡,但文字毕竟不能包办一切。里面要为黎元洪的阴谋洗刷、解套,那就不免气短、不免败露。黄兴对其质问,仅三百余字,其中如:“南中闻张振武枪毙,颇深骇怪!今得电传,步军统领衙门宣告之罪状,系揭载黎副总统原电。所称怙权结党,飞扬跋扈等,似皆为言行不谨之罪,与破坏共和、图谋不轨之说,词意不能针对。”就可将其问得哑口无言。

黎元洪并不聪明,但却屡想搞事儿,结果中了袁世凯的连环套,还把他的电文抄成大字报用以示众——张振武遇害次日,袁世凯就让人在金台旅馆门旁出示布告,将饶汉祥所撰这篇副总统原电抄录。如此一来,饶氏的文本,也就直挺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