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台安保卫战(一) (第1/1页)

李云龙前脚刚走,炮弹就在落在了阵地上,虽然不像关中一样被群山包围,但是这种作战,城外的高点都是要拔的。 不然就让守方玩成塔防游戏了,当然也有兵贵神速直捣黄龙的打法,但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而且随着手里的士兵变多,指挥官的打法都是趋于保守的。 就以我们熟知的某位举例,年轻的时候不是十几个人炸开城门进去就干,身居高位了反倒是慎之又慎。 鬼子来的是24师团,也算是一个硬茬,而且山田给这个师团加强了两个大编制野炮联队,有96门105mm重炮。 鬼子师团长亲自查看了地形,除去八路驻军的几座小山,台安几乎无险可守。 随机将主力步兵布置在一个叫六亩地的地方,最前方距离八路的山地阵地只有6-700米。 自己的指挥部设在七里屯,炮兵阵地则是紧挨着的八间房。 所有位置都十分靠前。 这是一个十分有想法的师团长,按照情报来说。 八路驻守的应该是称为A师的临时单位。按照已有情报,不是2旅8团就是三旅9团。但眼下这座山上,看阵地规模就知道至少能摆3个团。 也就是足够安排三分之一的主力。 但阵地上却看不到几个人。 放下望远镜,他评论道。 “小聪明!拙劣的技法。” 旁边的师团参谋长不解:“这似乎很正常,直面我们的第一线,布置重兵。没有什么问题。” 师团长淡笑。 “哈哈哈...那我问你,八路的预备队在哪里?” 八路这留预备队是出了名的。 按照惯例,正面是一个营,背后可能就藏着一个团。 这正面要是3个团... 后果不堪设想。 师团参谋长:“那怎么办?” “我认为,八路是想让我们知道山上重兵集结,城池反倒空虚。” “可惜啊,这个八路指挥官太抠搜,演戏都不舍得下本,你看山上,阵地是大,但是看不到几个人。” “这说明山上没有多少守军。” 师团长一通分析,但是参谋长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在他看来,是骡子是马,打一打就知道。 于是回道。 “那万一八路就是想让你这样想呢。” 啪!师团长狂笑的拍了拍参谋长的大臀。 “你看那个山,他们把山削成绝壁,山上的人只能守,不能冲下山战斗。如果重兵在山上,应该要考虑下山战斗的情况,不是吗?” 现在轮到参谋长不解了。 又是挖掘大量阵地,又把山削成绝壁,反倒是山上看不见几个人。 这八路想干嘛?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大炮架到步兵的肩膀上。” 一个小时后,鬼子走起了老套路,发起了总攻。 “大炮轰,步兵冲。” 配属的两个野炮联队加上师团里的炮兵,有120余门重炮。 火炮的威力,总是被严重低估。 一枚150mm口径的大炮能一次炸拼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区域。 这是在“落地爆炸”,大量动能被土壤吸收之后的效果。 实际的杀伤效果还会被堑壕的折角消耗。 可如果不考虑杀伤步兵。 纯粹的“反地形”。 威力可不会打折扣。 每门大炮150发的备弹,鬼子师团长下令。 “不要跟我们讲什么火力计划。” “不要和我说有效杀伤。” “也不要和我说步炮配合。” “20分钟。” “20分钟,一次性打掉三分之二的弹药储备。” “李云龙把南山削成绝壁。” “那么就给我把台安南山削成平地。” “嗨!” 这样浪费的作战计划,并没有多少人反对。 李云龙是袁飞麾下成名已久的大将,东京大本营研究他的资料堆得半人高。 当你靠着落后的武器不断痛击你的敌人。 敌人肯定会恐惧。 可你的武器配置也追上了呢? 怯战...畏战... 刀身好像焊死在了刀鞘里一样。 诶,不是我不拔刀啊,焊死了,下次再拔。 即使面前只有李云龙一个...姑且称之为师吧。 鬼子师团长清楚。 个体身处弱势时,会不自觉的把对手想象得强大。 这样的情绪遍布整个师团。 只有靠点外力,无厘头的把对手碾压至死,士气才能重新起来。 现在这样充分发挥火力优势的战术,鬼子基层相当喜欢。 咯吱-- 咯吱-- 一门门重炮在炮兵马鹿奋力摇动下炮口高抬。喜欢亮剑:我只打硬仗()亮剑:我只打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