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 仁和会 (第1/2页)

“有消息了?”看着张沫灵的神情,卜凡问道。

张沫灵点了点头:“查到了那个号码的归属,不过对方来头不小!”

说完,她将资料袋里的文件全部倒出来放在了桌面上。

“这个号码很不好查,它不是某个组织的主体号码,我通过官面上的朋友,拿到了建国初期本地所有记录在侧的座机号码,那时候的记录不完善,没有查到…”

“后来只好联系通信公司,建国后经过改革,通信公司改制,也没了那时候的资料!”

“那你是怎么查到的?”青琥疑惑的问道。

张沫灵神色凝重,指了指桌面上的一叠老旧报纸,说道:“我发动了所有人在市博物馆和图书馆查地志和报纸,而且是从民国开始查起…”

通过不断的连续查阅,张家下属终于在市图书馆存档的一张民国报纸上查到了线索,一个外国团体办事处的备用号码和纸条上的号码极其相似,只有最末一位的尾数不相同。

报纸的日期是四五年,这个号码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张沫灵猜测纸条上的号码应该来自于这个组织。

因为经过解放后,交接的不完善,导致了这个号码依旧能够使用,可是又没有官方的记录。

而这个组织的名字叫———仁和会。

听到这个组织的名号,卜凡心中一惊,这个组织在他脑海中有着隐隐的印象。

因为这个组织在银城扎根已有百年之久。

就连银城现在最大的医院和中学,前身都是由这个仁和会创办的仁和学校和仁和医院演变而来。

仁和会源于西方宗教,创立于十六世纪的德意志,是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后的产物。

它的形成标志着西方新宗教的诞生,因其核心教义为“因仁致和”,故又称为仁和宗。

仁和宗发展至今,目前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五国以及其他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约有四百多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七千万人。

而银城的仁和会,属于北欧五国中下属的一支,在二十世纪初年通过传教的形式,来到银城。

发展到如今,银城的仁和会早就脱离了当年的教会形式,成为了一家资产庞大的外资集团,企业的经营涉及地产和制药等。

它从最初的宗教教会化为了现在的独立企业,除了最初的发源文化和冠名之外,已经与国际上的仁和宗没了半点联系。

“有没有这个仁和会的详细资料?”卜凡问道。

张沫灵遗憾的摇摇头:“这个企业在银城十分神秘,拥有的资产成谜,而且十分低调。”

“根据一些小道消息,目前仅银城一地,有三个在建楼盘他们都有资金介入,而且他们旗下据说有一间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药品不多,但是据说引进的生产线和科研团队却是世界级的团队。”

“难道他们真的在研究永生之药?”卜凡眉头紧皱,事情牵扯到了这个神秘的仁和会,局面似乎朝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在发展。

“而且,那个神秘的外国势力,十之八九就是银城的仁和会!”张沫灵肯定的说道,然后她从桌面上又挑出了另外一份文件。

“这是通过银城地志和周边各县的县志等文献,归纳出来的一个仁和会行动轨迹,看完你们就明白了。”

文件的内容是一份归纳汇总的材料,上面记载了历史上能够查到的仁和会所有行动。

仁和会的传教士于一九零六年进入银城,然后在城南的狮子山购置地皮,当时的狮子岭处于工业区之外,算是荒山野岭,地价便宜。

仁和会在此修建房屋,创办教会,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仁和会又接连创建了仁和学校和仁和医院。

原本荒山的狮子岭在如今已经成为了市区的老中心,原本的山名狮子岭也因为北欧人的到来,而变换了一个美丽的地名,流传至今。

这个地名就是桃花巅。

因为银城水质的原因,饮用资江水的银城人大多会得结石。

仁和会的北欧人在民国时期发现这一点后,便在狮子岭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桃树品种,漫山遍野的栽植了水蜜桃果树,因为水蜜桃正是结石病的克星,里面富含的果酸可以化解钙石矿物质。

等到桃花盛开之时,岭下过路行人就会看到山岭上的灿烂花景。

因此狮子岭便被改成了桃花巅。

仁和会在银城立足初期,引用了不少外国先进技术,所主持修建的工厂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