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朱元璋的考虑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这个地方,来了容易,让他走就难了。 但这种逼宫一样的行为,也是最凶险的一步,没有人会猜透朱元璋下一步会干什么,朱雄英也一样。 但他还是想去北疆,如果非要问一个为什么,那就是无聊。 读书与兵法的刻板,朝政与奏疏的枯燥。 这样的生活,一眼,他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八十岁。 唯一的乐趣,是跟随皇帝与太子出宫,一次又一次的在街上重复询问粮价、布价与米价。 市井烟火,已经是他难得的消遣了。 他盼望着在漫长的一生中找到一些光亮,尤其是在这个意气风发的年龄… 说到底,是长大了,心野了,宫里拴不住了。 “太孙…太孙?” 身后的呼唤,让朱雄英直起身子。 之前他都是伏在地上。 气老爷子归气老爷子,但在太庙这个威严的地方,他对祖宗不会有丝毫的不敬。 走出门伸了个懒腰,骨节传来咔嚓的响声,浑身的酸疼也让他轻轻吸着凉气。 抬头看看天色,跪这么一会,天都黑透了。 天色黑透了,眼前也跪的阵阵发黑,模糊间,只能看到一尾祥云红底儿的太监服,至于人脸…朱雄英辨认了好久,才看清这是奉天殿的张廉。 “呦,是张公公,可有日子没见了,今儿个当值?” 张廉一脸的谄笑: “奴婢这不是人的东西蒙殿下惦记,回您的话,省亲回来了…” “唔…”朱雄英点点头,随口唠起了家常: “老家挺好的?” 张廉笑的眼都眯缝的看不见了,也顾不上身上的差事,就兴冲冲的和朱雄英说起了他回乡省亲的所见所闻。 从他在乡里是如何的风光,又是如何请了哪些乡里乡亲喝了什么席面的大酒,最后又把这些年宫里当差的银子给了本家的哪个大哥的儿子。 朱雄英也给面子,细细的听着不打断,还时不时的附和几声。 直到最后,张廉忽然一拍脑门,讪讪的看着朱雄英: “奴婢这该死的嘴…说起来就没个把门的…” “无妨…”朱雄英笑着摇摇头: “张公公来传旨?” “是…”张廉满脸堆笑: “皇爷旨意,说让您去奉天殿用膳…皇后不在宫里,皇爷怕您吃不香,特意交代了光禄寺,做的大肥肉片子…” 朱雄英瞬间翻了脸,扭头又回了屋,对着朱世珍的画像噗通跪下: “不去,哪都不去…” “嘶…”张廉直抽凉风,紧跟两步耐着性子说道: “您…您这可是抗旨…” 张廉人麻了。 多少年了,嘿!本朝还有敢抗旨的人?这这这…你还不是皇帝呐! …… 听了张廉哆里哆嗦的回禀,朱元璋有些愕然,闭上眼随意的想了想,他明白了朱雄英的坑爷三部曲。 嘴角抽了抽,他摇着头对下首的朱标说道: “你这么大那会,可没咱大孙这么多心眼儿” 吹了吹墨迹,朱标把手上刚处理好的公文合上,那张难掩疲倦的脸上都黑透了,阴沉的似乎要往下渗水。 咬咬牙,他拱拱手说道: “当然,儿臣憨厚,不通蝇营之事,也不屑于此”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丝毫没给他留面子: “都哪学的毛病” “你嘴里有一句实话吗?” 桌子上满满当当的饭菜,朱元璋也兴致缺缺,随意瞥了几眼,吩咐张廉: “撤了吧,咱不饿” 朱标刚拿起的筷子又顺手放下了,无语的看着朱元璋。 就孙子是亲的?儿子送的呗?忙活大半晌,饭也不管了? 没注意他一张绿色泛黑的脸,朱元璋又埋头在了奏疏里,低头前他摆了摆手: “你去,把咱大孙弄起来,越来越不听话了!” 朱标眨了眨眼。 你要是说这个那我可就不饿了。 他拱拱手,带着些蔫坏的凑前两步: “依儿臣看,还是父皇对雄英太过宠溺的缘故,譬如一句民间俗语,说惯子如杀子…” “渍!”朱元璋抬起头,皱着眉,脸上写满了不开心: “你说你这个人吧,驴球本事没有,出了事,就知道埋怨你爹,嘶…那是咱大孙,咱不该宠着些?” 那你挨气活该呀… 话到嘴头,朱标又忍住了,拱了拱手走出了奉天殿。 …… 朱标走了后,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笔,靠在椅背上捏了捏眉心。 说实话,朱雄英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多少让他有些欣赏。 但这次闹的确实是欠妥了,这让他很生气。 他是在平庸中长大成人,可朱雄英不一样。 朱雄英的童年,环绕着皇家最顶尖的精英培养与开国皇帝的耳提面命,起点就不一样。 他看的很清楚,他这个大孙,看着混不吝又礼贤下士,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狂妄的人。 才情惊艳,却又眼高于顶,誓要当一个文武全才。 之前朝廷开科,他就化名写了卷子,让那些大儒阅卷官评判,与学子争一个高低。 说实话,那年看了大孙的卷子,他高兴了好久。 他真是觉得不错,文章华丽,志向远大。 实事策论也是一针见血,从大局着眼和实处入手,又能考虑到政令在各级的难处与弯弯绕,对于政策也有预见性的补充,实用性很高。 如果他不是太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