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写出来的能叫心里话? (第1/1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朱元璋从御案上走下来,自己动手抱起一只椅子,然后把椅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坐上去。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苍老的脸上,让曲线变得更加柔和。 自从上了年纪,他越来越喜欢晒太阳了。 他冲着朱雄英招了招手: “来,咱来教你” 等朱雄英在他怀里站定,朱元璋才又呵呵笑了一声,然后目光带着些回忆,似乎在措辞应该从哪里开始说起。 措辞了不久,他说道: “一部二十三史,纵贯数千年,说起来也无非两句话…受命于天,耕有其田…” “历朝历代,开国后凡是能做到均田免赋的,便可为王朝延续至少二百年的国祚,概莫能外…” 朱雄英静静的听着。 从一位万军中杀出的开国皇帝口中讲述的大局观,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机缘。 “一国军政,尽出于咱,说实话,咱不在乎杀人…可总要弄清楚,为什么杀人…等以后你当了皇帝,也要这样…” 朱雄英点点头,长长的睫毛有些颤动,又在光芒的照耀下,显示出一层金子般的颜色。 朱元璋接着说道: “而咱想要的,是如何越过官僚与地方豪强,由朝廷直接掌控地方人口、财政与土地…” “说起来也就是均田免赋…说到头,也就是皇权下乡的问题…” “可咱也知道,要在这利益之间满足咱的目的,那跟咱对抗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无尽的利益,势必引起全天下富农与地主的反扑…” “所以这一步,咱走了十年” 朱雄英静静的听着朱元璋的滔滔不绝。 听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做了什么样的布局。 还有他是怎么培养的人才,又是怎么摸的底,最后试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并且这些政策是在哪一地试行,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试行,占据了什么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一桩桩一件件,宏观的调控与实际的操作手法,朱元璋讲的极为细致,就连朱标有时也是侧耳听着。 朱雄英更是暗暗咋舌,他现在只想说两句话。 振聋发聩,拍案叫绝! 在老爷子说的这些面前,那些帝王心术,所谓的搞制衡牵党派,充其量算是课后作业… 最后,朱元璋又分析了各个王朝灭亡的原因。 他说道: “其实在咱看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一群该得利益的人,没有得到利益…” “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这些人在位的时候,老秦人是出了大力的,可,呵呵…” “而在这些面前,什么变法呀…嗣君呀…暴政呀…造反呀,还有什么六国余孽呀…在咱看,都要往后稍一稍…” “大孙,你要记住,六国能灭一次,就能灭第二次!” “是”朱雄英点点头。 他早就知道了,老爷子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与正常人不一样。 旁人觉得屁大点事,他视若珍宝,旁人觉得视若珍宝,他觉得屁大点事… 朱元璋接着说道: “而咱,咱起于淮西,盛于军中,赫赫武功的同时,不免骄兵悍将目中无人,以武功得天下,历来如此” “为防尾大不掉,难以为后继之君所用,所以,咱以藩王分立,彼此掣肘” “其一,收缴悍将兵权,二来,巩固地方,三来,为帝室屏障…” “这样一来,只要卫所不出乱子,大明何时何地都可聚集数十万人马,这是咱给你们爷俩留的一副退烧药…” 至于藩王造反,谋逆犯上的问题,朱元璋没说,他觉得这种事不能说没有,但只能说问题不大。 大明的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 更何况,朝廷对于藩王也是多番防备,除了上次封太孙,藩王都不能互相见面,就连进京也得彼此错开。 平常不打仗也就千八百护军,要是这都能让藩王翻了盘子,那…那还是趁早把皇位交出去吧,净耽误事儿! 而朱雄英也在刻意的回避这个问题。 都是朱家子孙,这种涉及到藩王的破事,粘上去就是懊糟,怎么回都是错。 他就算说弘扬真善美,用爱感化谋逆的藩王,老爷子也不会信。 想了想,朱雄英问道: “皇爷爷,这些…您怎么不记在祖训录里,让嗣君…” 朱雄英还没说完,朱元璋就撇撇嘴打断: “写出来的,能叫心里话?” ……喜欢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