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糊弄糊弄吧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历来草原政权,从铁木真兵起斡难河,再到窝阔台、忽必烈,还有当朝的脱古思帖木儿…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不论他们如何的兵精将猛、战无不胜…” “可他们只要在草原上,就依然逃脱不了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草长迁徙部落的特性” “鬼方、匈奴、回纥、鲜卑,还有柔然,这些从草原上诞生的部族,于不同时期各领风骚,也依然没有逃脱游牧民族的本质” 李景隆很配合的放下酒碗,挑起大拇哥,发出属于他的赞扬。 “好,好,鞭辟入里…” 以他对朱雄英的了解,他知道,这位不安分的太孙殿下在长篇大论后,就会说出他对于这场战场局势的了解和判断。 但是可能啊,太孙当久了,就跟那些遭了瘟的书生们学坏了。 只是简单的分析一下局势,他竟然从那么远,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切入。 什么回纥、柔然的,跟这次打仗有关系吗? 蓝玉也仔细的听着,只是时不时端起酒碗喝一口,或者活动一下身子,让身下的马扎嘎吱嘎吱的作响。 朱雄英接着说道: “根据我军历年缴获的元人书籍、账册以及信件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如今脱古思帖木儿所部,精兵,再算上老弱妇孺,怕是得有个八万到十一万人” “草原上物产不丰,这十万人,人吃马喂,要养活可不容易,单单粮食和马草,每日就要耗损无数,而能养活这么多人的地方,也不多...” 说到这,他停顿一下,端起酒碗,把最后一口酒水咽下,又把酒碗放在桌子上,示意李景隆给满上。 他接着说道: “况且我军开春后便已出征,去年一个冷冬过去,冰天雪地,万物凋零,善于生存的地方,就更少了” “至于探报所得,说元军游牧在捕鱼儿海与啜河一带…不知大将军有几成把握?” “唔…”蓝玉皱着眉头想了想,过了半晌才苦笑着说道: “臣…有六成把握” 他解释道: “六成以下太险,七成把握又容易失去战机…” 说着,他端起酒碗走到地图前,指着几个地方说道: “其一,去年以前,我大军并未收复辽东” “而北元大营,如要以辽东的纳哈出为屏障,那他势必,不能出现在草原以西” “其二,开拔前,陛下行文边塞诸卫,根据回文来看,宁夏、延绥、固原与甘肃等地,皆未有大规模调动的元军踪迹” “况且,再往西,是一片大漠,如此不毛之地,漫说是人,草都活不下来” “其三,我军兵出庆州,几乎搜遍了整个漠南,这…这…还有这,臣仔细探查,也都未曾发现有大规模人马活动的踪迹,所以臣以此得出结论,漠南、漠西无元庭…” 朱雄英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蓝玉是个帅才,也是带兵多年的老油子了。 他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哨骑捕获的俘虏,就领着十五万大军孤注一掷。 那不是冒险,那是蠢。 “既然大将军有六成把握,那我就把剩余的四成,给大将军补上!” 想了想,朱雄英说道: “两军态势,大将军已经说的很是明了清晰,我就不再多做置喙…就简单说一说脱古思帖木儿这个人…” “嗯…”他沉吟一二,接着说道: “我来之前,查过宫里的密档…” “脱古思帖木儿…至正二年生于大都,传说他天资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元顺帝于他很是钟爱…” “后来洪武元年,徐达大将军和常遇春大将军率兵攻进大都,把他给撵跑了” “随其父退守应昌后,洪武三年,李文忠大将军又奇袭应昌,再次把他撵跑了…” “说起来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世逢多艰…在我大军几度北伐之下,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噗呲…”李景隆忍不住笑出了声。 这个朱雄英,嘴是有多损… 可笑过之后,他又摇头晃脑的有些得意。 奇袭应昌的可是他爹,亲爹! 朱雄英也扯出一个笑意,接着说道: “可毕竟玉石雕琢、梅香苦寒,这种经历,偏偏磨砺出他一副百折不挠的性子…” “再说过惯了中原的日子,让他再回草原去他也不适应,无时无刻不想着起兵打回来…” “在于洪武十一年继位北元大汗,改元天元后,他大刀阔斧、锐意革新…” “在位前期,他缓和矛盾,积极练兵,重用王保保之弟脱因帖木儿,又遥领云南、交通辽东,以此等待时机,再图大举” “前些时日,北元降臣司徒阿速到京,说起他时,言他有明君之志,亦有明君之能,曾一度被北元众臣认定为中兴之主” “只是,天命在明不在元,我大军拿下了云南,继又收复了辽东后…” “他的心气儿,也被接踵而来的局势击溃了,换句话说,百折不挠的他,在我大军拿下辽东后,额…折了” “这一点,在近些年的北疆战事上,完全可以看得出...” 李景隆又是噗嗤一笑,朱雄英瞥了他一眼,又斩钉截铁的说道: “一个心气被磨光的人,在得知我大军压境之时,想的绝不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