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杀心渐起 (第1/1页)

第269章 徐允恭在祠堂上了香,又跪在那里和祖宗们说了半晌的话。 作为武勋,他是一个难得的厚道人,不似冯胜那般贪财,也不似常茂那般残忍,更不似邓镇那般圆滑。 但他也有软肋,他只想皇长孙能够快快长大,早些把闺女嫁进宫中,为此,他可以牺牲掉所有。 老朱家待人凉薄,但对嫡妻都还是非常不错的,皇帝如此,太子如此,燕王如此,将来皇长孙定然也会如此。 如今太子有意,陛下松口,皇后俯准,长孙迁就,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往后两百年,都不会再碰上这样的机会了... “谁要是敢坏了我姑娘的姻缘,我就把他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 鹰隼一般的眼睛有些摄人心魄,又慢慢的闪烁着奇光,对着祖宗的牌位开始慢慢的琢磨。 家丁们要有一套干净的衣裳...要找些信得过的厨子...马厩、演武场要干净。 书房里的兵书要备好、野性不驯的牲口要杀掉... 徐允恭发了狠,又恭敬的给祖宗磕了头: “列祖列宗千万要保佑...” ...... 再过个把月就要到秋天了,每到这个月份,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草原上物产不丰,牧民过冬储存不足就要抢。 饿死也是死,战死也是死,都是死还不如搏一搏。 况且秋高马肥,正是骑兵在一年中最能打的时候,边患严重,很多地方都要提前调兵布防。 民事更多,河工、漕运、水患、刑律、蝗灾、旱灾、人事、秋收、夏水、桑麻、屯田几乎要挤到一块... 而能送到中枢的民事奏疏,就没有一件小事情,诘屈繁杂,文臣又多含蓄,很多奏疏不看到最后一句话都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所以朱雄英抽空就会来奉天殿帮着拾掇拾掇奏疏,能干一点儿是一点儿。 给自己家干活,自然也是干劲儿十足。 事务繁忙,正热的时候,朱雄英没有午睡,朱元璋和朱标更没有功夫睡了。 天下大事,首在勤字,其次在恒。 不过朱雄英的活儿是最简单的,把通政司送来的奏疏先捋一遍,把其中一些加急的奏疏挑选出来首先递给朱元璋。 或一些需要核准的奏疏帮着算算账,还有把奏疏中需要查找的文献给找出来。 磨墨也是他的活儿,老爷子写的是朱批,用的是朱砂特制的墨锭,这种墨写的字经久不褪且火烧留痕。 不过唯一一点,朱砂太沉且密度很大,不一会儿就要凝结。 这时候只要朱元璋招呼一声磨墨了,朱雄英就颠颠儿的站在御座旁一边儿磨墨,一边看老爷子批奏疏,为自己将来施政积累经验。 如果不提能力,倒是与在殿外帮忙的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的大学士们差不多。 不过他们是皇帝顾问,朱雄英是皇帝孙子,充其量算是个帮闲。 不过为此朱元璋的书房特意多了一张桌子,朱雄英在桌子上把奏疏分类,再抱着一大摞奏疏放到御案上或者朱标的书桌上。 现在朱雄英就正忙活着,把刚好分好的奏疏抱着往御案上送的时候,最上面的一本掉在了地上,恰好被往前迈的脚踩住了。 “呀!”朱雄英一惊: “踩住了...” 说着慌忙把怀里的奏疏放在桌上,弯腰把掉地上的那本奏疏拾起来,轻轻吹了吹,又拍了拍。 幸好宫里地上铺的是平整的金砖,又被太监打扫的十分干净,奏疏上倒是没多少土。 正在批奏疏的朱元璋抬头,笑呵呵的摆摆手: “踩它是给它面子...” “咱来看看,是哪个贼王八的奏疏有这样的运气,被咱大孙给踩上了,呵呵呵...” 说着翻开了朱雄英刚递过去的奏疏,突然眼中寒光一闪,嘴里嘟囔了一句: “他怎么还不死...” 正在下首位帮忙的朱标有些吃惊,停顿了半晌才问道: “父皇说什么?” 朱雄英也有些吃惊,这本他记得清楚,是督察院的奏疏,上边的官员落名写的是臣李善长谨奏... 又伸头看了看,幸好这会儿那些大学士们都不在,要不这句话传出去,又要惹出天大的乱子... 朱元璋没再说话,低头看起了奏疏。 “山东鱼户累年隐匿税课,逮捕进京,督察院严查审办,证据确凿详实,相关鱼户亦供认不讳...” “税赋乃国家岁入大宗,逃避不纳尚且违法,隐报居心更是叵测...” “臣等共议以为,一应案犯此举犯法,其心不纯,其身不正,其罪当诛...” “然陛下有好生之德,以为民本,仁心感昭日月,故臣与督察院一众同僚酌情定罪,决议将一应案犯人等共计六十流放岭南,请陛下定夺...” 朱元璋眯着眼想了半晌才在上面写道: “商人匿税,自古有之,况贫民乎?”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