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郦城 (第1/1页)

郦城是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相比北方的天气,要湿润许多。

“奶奶,我们走了十来天了,你说你的家乡叫藩余县,可这么多年你都没有回家乡去了,估计那些表叔、表伯父们不一定认识你吧?”翟秋菊带着奶奶和疯癫的母亲,从北方一路寻找,终于进入藩余县境内,这一路幸亏有谢文迪给的钱,才让她们顺畅到达。

翟奶奶吃力地说:“我不确家乡如今到底变成了什么模样,这么多年过去了,都走了六十多年了,整整六十八年啊…..”

翟奶奶出生于郦城藩余县一个龙角塘的小山村,六十年代闹饥荒,翟奶奶正是那年,她跟着自己的大哥与村里人一起去北方“挣工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评工记分”的方式。集集出工,但每人每天应得多少工分在劳动中表现中,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许多人南方北调,或北方南调去修铁路,架桥梁,出工计分,靠工分吃饭)。

后来认识了翟秋菊的爷爷,悄悄地嫁给了他,与家庭脱离了关系,从此再也没回过南方郦城藩余县。

“奶奶,他们还认识你吗?”翟秋菊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的老,死的死,久远的记忆早就退去,谁还认识当年只有十六岁就离开了家乡的奶奶?

“认识的,应该认识的!”翟奶奶老泪纵横,越往家乡走,心情就越激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走多远,心永远惦记着家乡和家乡的亲人。

在藩余县她们草草地吃了早餐后稍作休息,翟秋菊向老板打听了去龙角塘村的路线。

“你们要去龙角塘村啊,那里正好在修路也,有些地方过去不,你们可以坐一段车,然后再步行!”商店老板为人热情,非常友善,告诉她们可以从另外一条路走,可以节约时间还能绕过修路的地方。

“好,谢谢您,我们就从这边绕过去,不坐车了!”翟秋菊知道虽然路远了点,但可以畅通无阻,一样会节约时间的。

“车,坐车,嘻嘻!”翟秋菊的母亲阮槐花傻笑,“坐车车….”

“妈妈,没有车,很快就到了奶奶的老家了,我们走吧!”翟秋菊好言安慰着她。这一路母亲都非常安静,偶尔闹点小情绪,一般都是不舒服或饿了的时候会吵闹,如今她的智商只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看着母亲变成如今这副可怜的模样,翟秋菊心里特别难过。

欣慰的是母亲还是回到自己的身边,一家人也算团聚了。无论将来如何翟秋菊发誓一定要把母亲和奶奶照顾好。

按照商店老板和路人的提示,他们跋山涉水,又走了半天路程,终于到达翟奶奶的家乡——郦城藩余县龙角塘村。

“是的,菊儿,这里是奶奶的故乡,村前那两棵老樟树还在,你看还在……”翟奶奶泪雨潸潸,那两棵几百年的樟树,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如今还仍然茂盛地生长着,乌黑的树干,翠绿的枝叶,像两把大伞一左一右地立在村口遮风挡雨。

无论游子们走多远,无论出去多少年,都会认识这两棵大樟村,樟树就像是出村庄的游子们的一盏指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奶奶,我们回家了!”翟秋菊眼泪婆娑地看着这个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南方小村庄。

这一路走来,这样的村庄很多,可是有两棵大樟树的村庄很少。

一条河螺石铺成的台阶路直通村庄尽头,一排排带有翘角飞檐的老房子并列于小巷两旁,幽静老古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古代,青砖绿瓦,幽静淡雅,刻着花纹的墙头砖和枯萎的爬藤植物缠绕在房子四周…..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翟奶奶泪流满面,嘴唇轻颤着,”菊儿,让奶奶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