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部分 (第1/4页)

讲了这许多之后魏源告诉林海丰。寓居兴化及杭州被困期间。闲来无事的他。为了排除寂寞。曾经细细的给康熙和乾隆朝算过了一笔账。

由于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唯一可以衡量那时中国经济好赖的硬通货只有粮食这一样。以。咱们也从粮食谈起。

到了康熙四十五年的时候。大清政权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的稳定阶段。当年的全国耕的的总数为五万千多万亩。按照一般的粮食平均亩产约为360计。当时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大致为两千万万斤左右而当年的全国人口总数粗的估计为九千万不足。这样。在康熙四十五年。全国人均粮食的数量也就大概为两千两百多斤。

等进入乾隆四十九年。全国的的总数虽有增长且已达到了万万亩。但此时的人口早已到了接三亿。还是按着前面的推算。乾隆四十九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最不超过两千六百万万斤。也就是说。全国的人均粮食的数量时仅九百斤不足。

九百斤!呵呵好像那也不少啊。这要是叫那些不过帐来的人听了估计准一拍大。高挑大拇指。眉飞色舞大叫上数声的“好”。当然啦。九百斤的粮食。要是能实打的落到寻常百姓的粮囤里。那显然富流油。可遗憾的是。你拿不到九百斤。因为。你只是“被平均”了。

都不说那些手中握有大量土的的财主们了。也不说那些贪的无厌的官员们了。咱们就单单只说乾隆爷。这位风流|的乾隆爷只要下一次江南。那的有多少粮食才能满足他的奢侈呢?

“老先生的这笔帐。可真是算到家了!”听的津津有味的林海丰。连声的赞叹着。

魏源“算帐”的兴趣。在林海丰的赞叹声中。更加变的浓厚起来。

没有对比。难显真伪。魏源又告林海丰。他研究过明代的经济。他用明末的万历年间为例。来说明他上述的那番论调。绝对是正确的。

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即可以购买两石的大米(在明清的度量衡中。一石大米的分量一无二。约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九十四点四公斤)。可到了清朝。那就惨到家了。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年(更新最快间的最正常价格。一石大米也至少可以卖到二两白银以上。啧啧……怎么生活在“康乾盛世”的老姓们。真正的购买力才仅有落魄的明王朝两成都不到。

“我就纳了闷了。圣明的皇上们再三告诫天下的芸芸众生。田亩耕稼是如何的如何的重要。可怎么偏偏耕的数量的增长。就是赶不上人口的飞升呢?莫非“盛世就是“生世。如果大家不玩命的养活孩子。就无法对的起康乾这两位老祖?”

林海丰先是愣了那么片刻……笑了。

“你别笑。”魏源的脸上。庄重的很。“我恰恰就听到过有人以此来论证康乾的“盛世”是真。他们的道理很充分。没“盛世”。哪里来的安居乐业呢?既然没有安居乐业。又何谈生养之千秋大计?”

“这其实是谬论。”林海丰强忍住笑。“生养乃人之本能。不管世道不盛。生养和繁衍总要继续。您说的对。康熙这个人运气很好。乾隆也一样。人口的大幅增长。根本与“盛世”或不“盛世”无关。而是仅仅取决于国内外有没有大规模的破坏性的战争。”

“嗯。你说的这点。才真正的说了点子上。”

魏源点点头。随后|色变的有些郁闷。他沉吟了好一会儿。借此恢复恢复体力和精力。这才跟着又说。“物价低廉富裕老百姓安居乐业。拥有一大批宽容开明。且有良好学识修养的君臣士大夫形象的。以及宽松自由和平等活跃政治氛围的晚明社会。那才是……”

魏源看了看林海丰把顺嘴要说出来的话一压。改成了“那才是一个社会充满着动荡和蕴‘变革的大年代。万历年间。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方以智本是安庆府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人出身世。其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统教育。曾父'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及京师等的。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的阅西洋之书。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崇祯十三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此时。其仇敌阮大铖已经把持了南明弘光的朝政方以智故而受到迫害。无奈之下。他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